防护服下流淌着世上最真挚的情感

从左至右:李昕周新赵隽与小患者的合影。仁济医疗队员帮老钱女儿进行视频通话。 均资料照片 制图:李洁

今年医师节打算怎么过?节日前夕,当我们给沪上医务工作者们发出一份“小调查”后,发现大家的回答惊人一致——工作,与往常一样。

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这份平凡的答案给人最大的安心。时刻奔跑在守护生命的医路上,这就是医者的担当。驰援武汉上海1649名白衣战士星夜逆行。前方保重,后方有我。25万医务工作者驻守申城,筑起最强的公共卫生防疫“城墙”。

2020年注定难忘,一个个战“疫”瞬间历历在目。那些医者,现在关注着什么,记忆中最深刻的片段是什么?在第三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让我们聆听战“疫”者说。

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

讲述者:李昕(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队员、东方医院心内科医生

“马上要进去打仗了,女儿请您帮我照顾,万一我有什么,她以后就做你的女儿,我放心……”进入方舱前,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心内科医生李昕给女儿班主任发了一条微信。手机屏幕上,这条微信发出的时间是:2月6日,早上6点16分。

“当时大家对方舱没有概念,只知道是‘超级医院’,收治很多新冠患者。”回首在武汉奋战的30多天,李昕依旧难忘首次踏入方舱的那个夜晚。

“大量患者聚集在方舱内,病毒浓度是否超标?防护服能否抵御?一切都是未知。”面对未知传染病,医护人员们想为国家贡献一分力量的心是真的,但害怕也是真的。李昕放心不下家人,做了两个决定:万一“出事”,将四年级的女儿托付给班主任;将两张银行卡密码告知老父亲,嘱咐钱留着给孩子上学用。

做完这两件事,李昕忽然有了些底气。“家人是我们的软肋,但面对疫情,我们不上谁上?”李昕的丈夫是湖北人,进舱前,她特意在防护服上写上八个大字:上海李昕,湖北媳妇。

此行奔赴武汉,列车刚到达“武汉站”,列车员向他们鞠躬致谢:“谢谢你们来救武汉”。“奶奶常说,‘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但在武汉,李昕感受到,这份情是相互的。

李昕又恢复了往日忙碌而又平静的生活。方舱医院中,医生重视患者心理诊疗,如今,李昕在东方医院心内科也开启心脏与心理“双心”诊疗模式,治愈患者的身体与心灵。

手上有活才能真正为患者铺就一条生路

讲述者:周新(上海市首批援鄂医疗队队员、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科教授

从武汉顺利回到上海,还没来得及高兴,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科学科带头人周新教授就吓了大家一跳:他体检查出了结节,正式复工前要先当一回患者。

“只是个小手术,现在我已经正常上班看诊了。”提及自己的身体情况,周新轻描淡写。从医43年,历经甲肝、SARS、H7N9等一场场战“疫”,他习惯了把自己放在后面,为了病人冲在前头,此次新冠战“疫”也不例外。

身为上海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医师组组长,66岁的周新是这支队伍中年龄最大的 “兵”。“这次是和呼吸系统有关的疾病,(我)搞呼吸的,‘逃’不了。”一提到患者,这位硬汉的话语间多了一番柔情。

在武汉金银潭医院鏖战的数十天里,周新每天都要进病房看患者,了解他们的病情变化与日常需求。回上海后,最令他难忘的也是这群患者。

周新说,在金银潭的很多个日夜,都是由成就与遗憾交织而成的。90多岁的老年患者在生死边缘挣扎,幸运走过“独木桥”,顺利出院了……

遇到危重症患者出院,周新送上祝福的同时也不免多叮嘱几句:“都是氧疗的患者,痊愈后肺功能修复情况要多加注意。”有时他与武汉同道联系,也会问问患者的情况,并叮嘱一定要长期跟踪这些患者,让他们坚持随访。

周新说,当医生如同当战士,平时完成日常工作,关键时刻能用得上。毕竟,遇到突发事件,光有一颗救人的心还不够,“手上有活,才能真正为患者铺就一条生路”。

舍不得儿子,更舍不得这些孩子

讲述者:赵隽(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儿科副主任)

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当下,随着境外输入病例儿童患者的增加,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也开始承担起部分儿童病例的救治,开启了与另一家定点收治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并肩护佑小患者的模式。

与孩子们的接触过程中,一名6岁的中意混血儿让儿科副主任赵隽记忆很深。刚进入负压病房,小患者很敏感,一看到穿着防护服的医生和护士就躲到母亲身后,不轻易开口说话,这给诊治带来一定困难。细心的赵隽发现,这名小患者喜欢画画,便给他送去了画纸画具。不久,孩子的心扉逐渐打开,和医护的距离也近了。

“这个孩子出院前送了我一幅画,画上是一匹小马,很可爱。”讲到这里,赵隽开心地笑了。看到这些可爱的孩子,他很难不想到自己的儿子。“我太太告诉我,儿子只要看到医院上方的红十字标志,就停在那里不走了,指着红十字叫爸爸。”说到这里,赵隽的声音明显有点哽咽。原来,赵隽每天都会在病房里接触儿童患者,是孩子口中暖心的“大哥哥”,而另一边,赵隽的儿子已很久没有和“打怪兽”的爸爸击掌拥抱了。

“为什么非要我的爸爸去打怪兽?”这是赵隽进入隔离病房之初儿子经常问的问题。“这是爸爸的工作,如果不去帮助其他小朋友赶走怪兽,那么他们就会很危险。”渐渐地,儿子也开始在视频电话里给爸爸喊“加油”。

“我舍不得孩子。但在这个关头,作为医生、作为党员,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6月18日,就在儿子迎来五周岁生日之际,赵隽又一次主动请缨,再次进入A2新冠病房。

患者重新开口讲话第一句便是“谢谢!”

讲述者:张继东(上海市第八批援鄂医疗队队长、仁济医院副院长

“感谢感谢,非常感谢!我的状况现在特别好,可以说青春焕发!”昨天,仁济医院援鄂医护收到一份特别的医师节祝贺:来自武汉雷神山医院重症病区唯一一位体外膜肺氧合(ECMO)救治成功患者老钱的视频祝福和感谢。

老钱是武汉人,57岁,2月24日因新冠肺炎转入雷神山医院感染二科ICU,这里是上海第八批援鄂医疗队仁济医院队员的主战场。刚入院时,老钱高热近40摄氏度、心率在140次/分以上、呼吸窘迫,机械通气纯氧吸入条件下氧饱和度也只能勉强达到95%。

为挽救老钱的生命,仁济的医护们使出浑身解数。他们冒着被感染的风险为他施行气管切开术,这也是仁济医疗队在雷神山ICU完成的第一例气切术。为了让老钱的病情彻底逆转,上海市第八批援鄂医疗队总领队、仁济医院副院长张继东,从后方召来了仁济医院心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王维俊领衔的 “尖刀连”ECMO团队,于3月12日为老钱实施了ECMO治疗。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周的ECMO治疗顺利完成,于3月20日顺利撤机。那天,仁济医院医疗队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毛青和王维俊一起,为老钱更换了可发声的气切套管,那也是大家第一次听到老钱开口讲话,第一句便是——“谢谢!”

“48天与病魔抗争的经历漫长而艰难,但是仁济团队的迎难而上让几度生命垂危的老钱重获新生。”张继东说,在医师节前收到老钱的祝福视频,看到老钱恢复得非常好,对队员们来说,这是一份最好的礼物。

■本报首席记者 唐闻佳 记者 李晨琰 见习记者 吴金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