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都会电车低 公家建站别忘区域均衡
非直辖市外的县市,据点设置更有「区域不均衡」毛病,让电车渗透率患了城乡不均。(本报资料照片)
要达成净零路径,电动车是重要路程,而汽车充电桩、机车充换电站多寡,则是电车能否普及关键。先不说国内充电桩严重不足,已经约60万辆的电动机车来说,现行的充换电站也仍远远不够。尤其是非直辖市外的县市,据点设置更有「区域不均衡」毛病,让电车渗透率也患了城乡不均。
电动机车销售这两年雪崩下滑,政府补助退场固然是重要原因。但充电站的多寡,「里程焦虑」仍是影响民众买电动车意愿原因。
政府督促中油在加油站建1000座公建充换电站,今年估计可达标,虽晚2年,但借由加油站多位于交通路口方便位置,对解决车主行的焦虑很有帮助。
可是检视由国营事业布建的充换电站,光是六都就占了5成5,其他16县市才4成5,比例不太均衡。当然,人口稠密的都会区车子数量多,自然比较有需求,可是像基隆、苗栗、彰化、云嘉南、宜兰这些县市,电动机车渗透率都低于3%,显然政策更该着力才是。
可以想见,机车厂商会在销售较好地区优先布建充电站,卖的较不好乡镇,难道就该放弃推电车?因此,政府提供资金、土地盖公建站,资源就该放对位置。像是业者基础设施建置较少地区,就是公家的责任,才能让电动机车均衡在各地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