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名校大学生如何突围?
新华日报记者 孙庆 张宣 王梦然 陈珺璐 傅秋源 华夏 王世停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2021届高校毕业生总规模预计909万人,创历史新高,这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900万大关。一个竞争激烈的“就业季”已扑面而来。
3月底,南京大学与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中心、南京市劳动就业管理服务中心合作举办“百校联动名校行”“紫金山英才—宁聚计划”2021年春季大型双选会,300余家大型国企、500强企业等直奔南京大学“抢人”,火热场面让人印象深刻。此前,浙江某基层街道招人,公示入围的全是清华北大毕业生;安徽某市城管一线执法部门招人,一大批硕士研究生报名……
一面是高学历和名校毕业生强势来袭,一面是职业教育毕业生猛力冲击,叠加应届毕业生规模“史上最大”、宏观经济环境等因素,非名校(“双一流”高校)大学生——这一数量庞大的待就业群体如何及时找到“饭碗”?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走访省就业指导部门、高校、企业及相关专家,探寻突围之道。
3月27日,求职者在常州市2021年高校毕业生春季大型招聘会上查看企业招聘需求。 胡平 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
非理性“缓就业”心态要不得
和全国数据一样,据统计,江苏2021届应届毕业生预计将超过60万人次,创历史新高。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胡建平表示,在毕业生总量压力、全球疫情持续、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凸显这三大因素的影响下,江苏省202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复杂。
虽然离毕业还有几个月,但这种“严峻”和“复杂”,早已真真切切传导到非名校应届大学生身上。南京某高校中文专业大四学生小李深有体会,当年高考折戟,未能进入理想的南京师范大学。小李在就读期间不断充电,4年时间里,几乎每一个节假日和周末都报班参加培训,教师证、网络工程师、营养师、项目路演冠军……他的想法是用厚实的“简历砖”,比拼文凭“敲门砖”。但今年3月的一场招聘会让他傻了眼——当天打印的10份简历分发完毕,用人单位HR与小李现场相聊甚欢,然后就没有了然后。一周后,小李鼓起勇气向一位添加微信的HR询问,得到的回复却是“领导已经招到了‘双一流’高校毕业生。”
“南京的‘双一流’很多,和‘双一流’毕业生竞争起来比较吃亏。”位于江宁大学城的某院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应届毕业生朱学成说,去年找实习时就发现,自己所在学校虽然在实践方面很有实力,但目前还属于民办本科,而且才修改了校名,很多人对学校都不太了解。“担心在简历筛选环节被淘汰,如果给我实操见习机会,我有信心PK名校生。”朱学成说。
虽然已经到了4月,但朱学成班上,目前已经签订三方合同的只有6个人,大部分同学都把希望放在了考研和考公务员上,他本人也正在备战老家今年的公务员考试。“比起急急忙忙就业,大家更倾向于两手准备——如果找不到和专业对口或爱好相关的工作,宁可去考研,或者随便拿一个offer再去参加公务员考试。”朱学成说,相比大城市,老家的公务员考试竞争小很多,即使今年不行还打算再战一年。
调查发现,非名校大学生群体中有相当部分人,因为就业形势严峻,或是应聘时感觉“不被重视”,“缓就业”心态较为普遍。
“如果是理性的‘缓就业’,我觉得无可厚非。但是,我在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个别学生存在‘岗位肯定有,我要慢慢挑’的思想,有些学生过高设置了岗位待遇的期待值,根本没有好好了解就业市场。”南京城市职业学院智能工程学院辅导员李莉指导大学生就业多年,她分析,网络上“人均985、年薪过百万”的信息乱象,对就业心态造成了负面影响,一些应届大学生表示“不愿意下基层”,这山望着那山高。此外,很多家长干预学生择业,认为“铁饭碗”最有保障,宁可等各类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考,也不肯先就业。有的毕业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家长对就业的宽容度较高,学生可以慢慢考虑出路,不急于踏入社会。
李莉明确表示,不主张“缓就业”。一来,所谓“缓就业”某种程度上就是“躲就业”,会造成与社会脱节,想躲在象牙塔里的学生可能永远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二来,当下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结构的转型,需要大量各种层次不同梯度的人才参与。
“就业指导不是一刀切,甚至要一生一策,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做指导。”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专家表示,非名校毕业生能不能顺利“突围”,精准的就业指导是重要的“加分项”,但归根结底,要看其自身实力和就业意愿。2020年我省一份就业调查报告显示,淮安某非名校大学生闯进了一场“高门槛”招聘会,现场投递了20多份简历,扎实的实习经历加上强烈的就业意愿感动了用人单位,当天该毕业生就签下一个“好单位”。
用人单位请别设置“玻璃门”
与庞大就业需求相对的,是用人单位越来越精细甚至“苛刻”的招聘条件。
4月初,南京仙林大学城一所非名校大学生王文刚参加了一场社会招聘会。会上,王文刚递上简历,企业HR只瞄了一眼封面就说:“不好意思,我们只招‘双一流’大学的毕业生。”“站在用人单位的角度,我的想法也会是挑选名校大学生,减少时间成本,这也是人之常情。”王文刚给自己的安慰方式就是换位思考。但他希望,用人单位招聘条件应设置“冗余度”,“双一流”确实是一块好“敲门砖”,但普通高校学生的努力也应该被看见。
记者在BOSS直聘网、智联招聘等求职网站看到,很多开出较好待遇的公司,都提出岗位需要硕士及以上学历,或是要求应聘者有丰富的实习、项目经验。“其实我们也不是一定要‘985’‘211’,我们更看重专业能力。”对于开出研究生为主的学历要求,南京国睿防务系统有限公司的招聘负责人解释,一是因为招聘的是研发岗位,对知识储备有要求,二是为了和目前公司的人才构成对标,“投来的简历我们都会看,如果是特别优秀的非名校本科生我们也会破格录取。”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很多用人单位,虽然在公开的招聘条件中没有设置“985”“211”“双一流”等门槛,但真正投了简历,要么泥牛入海没有回音,要么在电话沟通时对方明确“只要名校”。非名校毕业生就业的“玻璃门”客观存在。
令人费解的是,不少非名校毕业生通过攻读名校研究生,增强自身竞争力。但拿着硕士学历求职时,还经常要面对第一学历的“拷问”。王会青是一所“双一流”大学教育学专业的研究生,去年他应聘某职业学院讲师时,来校招聘的那位老师告诉他,学校规定只招收本硕都毕业于“双一流”大学的学生,将他拒之门外。幸运的是,后面遇到另一个职业技术学院对第一学历没有要求,他凭着讲课能力顺利入职。
记者注意到,早在2019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就建议,禁止将“双一流”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门槛。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统计,在我国现有高校中,原“211”“985”和“双一流”高校仅占总数的3.4%,而这些高校大学生数量之和仅占全国高校大学生总数的不足8%。因此,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大量专门人才仍然是非“双一流”高校的毕业生。
“任何用人单位都会有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唯名校论’既不合理,也会极大增加招聘和用人成本。”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专家表示,尤其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就业在国家推行的“六稳”“六保”政策中均居于首位,重要性不言而喻。用人单位不应好高骛远,更不应设置就业歧视的重重“玻璃门”。促进就业市场的稳定、扩容、有序和公平,共同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对企业长远发展及人才梯队建设至关重要。
说到底,就业难是因为“僧”多“粥”少。一项共识是让“粥”多起来。去年底,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的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强调:要运用多种方式开源拓岗,力促多元供给,拓展就业新空间。江苏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稳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加紧落实稳企业稳岗位的各项举措,拓宽毕业生就业创业渠道。
在学校号召下,南京某艺术学院设计专业的蒋婷婷利用业余时间拿到了不少证书。国家中级茶艺证、日本手艺普及协会编织钩针入门证书、棒针入门证书、霹雳水彩进阶级证书……还未正式毕业,蒋婷婷就已是南京“编织圈”里有名的“大拿”,每次客串朋友工作室的编织老师都有很多学员抢着报名。“很多行业壁垒没想象的那么高,真用心去学,花一千小时学到的技能就足以谋生了。”蒋婷婷说。
拓宽就业渠道,多部门已开展行动。3月20日,江苏省2021届高校毕业生“百校千场万岗”就业促进行动启动。行动由省教育厅与省人社厅联合开展,为期3个月。省教育厅将牵头举办100场“服务发展促就业”“就业创业在江苏”系列主题招聘会,并组织全省高校举办1000场“百校联动”线上线下招聘活动,力争通过91job智慧就业平台为江苏省2021届高校毕业生提供百万个就业岗位,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通过校企联合‘高端定制’,为学生拓宽就业渠道打开了新空间。”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徐建俊表示,今年,他们与华为合作共建“鲲鹏产业学院”,双方已共同开发通识类教材《信息技术通识》,还面向通信专业群、人工智能专业群、电子产品质量检测等专业群组建首届华为精英班,项目培养的30名精英人才经考核后被华为及其生态产业录用。
“时代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场景、新需求正不断催生新岗位和新兴就业方式。”胡建平建议,大学毕业生应及时关注行业动向,勇于尝试新领域和新的就业形势。与此同时,新兴领域“蓄水池”需加快扩容,不断增强就业吸纳能力。目前,该中心正启动“江苏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宣传月”活动,充分宣传国家及各设区市出台的招才引才政策,鼓励应届毕业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征兵、科研助理、第二学士学位招录等新兴领域就业。
创新创业盼更多“造梦工厂”
注册资金1100万元,为50多所高校提供教育资源建设、信息化教学设计等服务……这一创业“手笔”,出自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电子网络学院的苗健。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引导下,他加入学校双创孵化器,积极参加各类双创大赛,在历练中成长,坚定了自主创业的梦想。
“即便毕业后,创业导师的辅导还在持续。”苗健告诉记者,学校刘万辉老师领衔的全国知名信息化教学指导教师团队为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并在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电子制造技术与设备》建设中,给予团队充分发展空间。
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要求,各地各高校要加大“双创”支持力度,发挥创业孵化基地作用,推动各类创新创业大赛获奖项目成长发展、落地见效。记者采访中发现,我省高校广泛设立创业园孵化器,为大学生打造“造梦工厂”,实现一人创业、团队就业的带动效应。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练飞介绍,校内设有创业园,对好的项目和创意进行孵化。毕业后,可以选择位于中山门校区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创业。如今,每年都有创业成功的校友回校招聘,或是带着应届毕业生一起创业。
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校企合作办公室、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华大龙说,学校独立设置创新创业学院,建有1个主基地和6个分基地、场地面积6000多平方米的双创中心,设立了每年不少于200万元的大学生双创专项基金和运行维护基金,并在富誉电子科技(淮安)有限公司等7家紧密型校企合作单位建立师生创新工作室,提供更大舞台助力大学生圆梦双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