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众的第二曲线在哪里?

这几天关于户外广告的讨论挺多,尤其是分众传媒。

再一次沙龙活动中,有个主持人问我,你觉得目前分众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我直接回答:广告产品技术升级缓慢、广告模式过于传统,业绩不能实现二次爆发。且这个问题近期来看依然无解,进而压制了市场对分众的信心。

在传统的大众传播环境下,广告业存在一个阈值效应。在阈值内,广告的投放几乎看不懂什么效果。只有超过阈值,花出去的预算才能看到明显的回报。

所以,在分众上投广告要想有效果,饱和投放是必要条件。

这一模式的理论支撑是二战后大众传播领域兴起的魔弹论:传播者通过不断重复和渲染,就可以把传播者的思想、情感和动机灌注到受众的脑海中,从而改变其态度和行为。

所谓力出一孔,才能大力出奇迹,这和电视时代富人脑白金广告一脉相承。

分众虽然名叫分众,但其依然遵循大众传播时代的洗脑广告模式:品牌定位+饱和投放=销量增长。

更简单化的解释就是:把一句有独特卖点的广告语,对目标消费者重复千万遍。

在这里我不是要否认这种模式的价值。

事实上,分众代表的电梯媒体是过去电视广告投放模式的自然延伸,只要广告主有品牌广告需求,电梯媒体就绕不过去。主流人群、必经场景、高频传播、低干扰场景,这些优势在碎片化的传播环境下非常珍贵,构成了分众的护城河。

在分众,也确实跑出来了不少成功的品牌。早期的有神州专车,近期的有空刻意面这样的新消费品牌。

但凡事都有两面,这一广告模式也限制了分众的增长空间:

① 客户流失问题和较高的投放门槛。

因为每个客户产品卖点不同、所属行业不同、投放节点不同,所以这个投放阈值在哪里,谁也说不清楚,客户就只有一直集中火力进行广告轰炸。

这种「火力」意味着上千万甚至上亿的预算。

假设一个品牌的广告预算all in分众,按照营业额5%-10%作为广告费推算,品牌必须要要有2亿-20亿的营收。

达到这个门槛的品牌全国有多少?

能坚持到效果显现之前的品牌又有多少?

根据分众提供的数据,投放量级在1000万~5000万的客户留存率约为70%以上。

反过来看,有30%左右的客户流失掉了。我估计,预算在千万级以下的广告主流失率更高。

高门槛,也给自己的广告营收设置了上限。

分众依然是传统大曝光模式,这一模式让品牌的投放门槛变得很高。

这个门槛指的不是技术层面容不容易投的门槛,而是产生实质性广告效果的广告费门槛。

全年有千万以上广告预算的品牌有多少?

这其中愿意投放品牌广告的预算又有多少?

在品牌广告的预算里,分配给电梯媒体的又有多少?

即使每年有品牌会推新品、有新的品牌涌现,但整体来看,这个增量是有限的,天花板不高。

看2023年的数据,分众每年亿元级别客户的留存率达90%以上,投放5000万~1亿元客户留存率约为80%以上。老客户对营收的贡献率达到85%以上,新客户贡献占比却低于15%。

这就说明:

这个样的后果就是:拒绝了那些预算不高中小品牌的广告费。

在越来越内卷的广告市场里,大品牌的预算增量有限,中小客户才是一个超级广告平台的生命线。

因为从这个广告大盘来看,真正的预算大头未来一定在效果广告上,在中小广告主手里。

② 大曝光模式下,投放效果归因难解,也没法科学衡量。

分众代表的大曝光广告模式,可以嵌入到AIPL营销模型上【Attention(注意)-Interest(兴趣)-Purchase(购买)-Loyalty(忠诚度)】。

不难发现,在分众的电梯广告主要作用于A和I上,也就是帮助品牌提升认知度和认可度,

至于后面两个链路作用力就很弱了。

这产生了一个问题:广告客户的投放效果没法科学归因。

正如广告业的那句魔咒「一半的广告费浪费了,但不知道是哪一半」。

所以分众的showcase里,会时常引用一个数据指标:百度指数。

如果在投放周期内,品牌的百度指数涨了,说明用户看完分众广告之后,去搜了这个品牌,产生了种草效果。

坦白讲,这个归因逻辑比较简单粗暴,经不起深究。

如何证明搜索的用户和看分众的用户是一群人?如何证明不是因为客户因为投了抖音导致的搜索量增加?

2018年分众的广告故事迎来了转机:阿里巴巴投资150亿成为分众第二大股东。

在AIPL的链条中,分众优势在前链路的品牌曝光和心智影响,阿里的长处就是在后链路收割流量,实现变现。

两者的结合是强强联合,一拍即合。

6年过去了,阿里和分众的合作有一些结果了。

江总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提到:分众和阿里的合作后可以实现数据回流,帮助品牌实现二次追投;可以把“看过广告””和“没看过广告”的两类人群进行比较,关注他们在加购、关注、收藏、浏览等行动指数上的不同。

但如果仔细回味下这段表述,似乎也没什么大招。阿里的赋能给分众的广告模式带来质变了吗?

就现在看来,并没有。

阿里拿到了流量和数据,分众拿到了天猫上的品牌广告主和阿里用户的消费数据。但我估计,阿里与分众分享的数据权限没有很高,颗粒度应该也比较粗,最多只是给分众的数据打补丁,起到了优化的作用。

分众的这个广告模式没有发生本质变化,现如今只能深度捆绑日用消费品行业,这个行业在公司营收中占比达到了52.8%,成为贡献度最大的行业。

但是想要下载量的游戏类广告主、有销售线索诉求的汽车类广告主呢?他们当然也会跟分众合作,但是不会将主要预算给到分众,毕竟目前来看分众提供的营销价值有限。

总结来说就是,分众的广告模式下,拿不到中小广告主的预算,也拿不到更多汽车、游戏等效果类的预算。

③最后看一下受众价值。

按照官方宣传,分众能触达4亿城市主流人群。

在供给端,分众的广告库存很充足。2023年公司电梯电视媒体一二线城市新拓点位数量约14.8万,摆脱了过往几年的低速甚至负增长的状态,增速达到8.7%,总量达215.4万。另外,全国总点位数量有301.5万。

从这个数据上看,分众传媒的点位扩张成效很好。

但是再看营收的话,分众传媒单个广告点位的营收数据却在下降,根据财报公布的数据,2021年267万个点位贡献了148亿营收,2023年301万个点位只贡献了119亿。

简单计算就可以得出(年营收÷总点位数量):

3年间,单点位的平均营收下滑了40%。在我看来,原因主要是受众价值下降和点位的覆盖力下滑导致。

① 先看受众价值的变化,这涉及到两个指标:失业率和空置率。

从2021年以来,高级白领密集的互联网、教育培训行业裁员浪潮不断,金融领域也接连降薪,中产白领的高薪神话破灭了。

越来越多的城市白领流向了9个工种,一部人成为“吉祥三宝”(保安、保洁和保险),另一部分人从事“铁人三项”(滴滴司机、快递员和外卖员),还有一些人参加“创业三部曲”(摆摊、开店和自媒体)。

以上或许是个段子,但也代表了一部分事实:

与此同时,白领的增量供给也没被卡断了。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4年3月份25-29岁劳动力失业率7.2%,较上月升0.8个百分点。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官方公布有600万青年人失业状态中。

目标受众减少了,持续高企的写字楼空置率也进一步抑制了点位的广告价值。

根据世邦魏理仕发布的数据,一线城市优质写字楼市场空置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截至2023年末,上海、广州及深圳优质写字楼办公市场的空置率分别为19.8%、18.2%以及20.9%,北京写字楼的整体空置率更是攀升至21.7%,达到2009年末以来最高值。

写字楼空置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分众在上游采购点位的议价能力,但即使扩张了十几万的核心点位,看广告的人却越来越少了。

② 消费意识的逆转,降级成为一种趋势。

分众传媒覆盖的4亿主流人群,人数不仅缩减了,他们的钱袋子也缩水了。

根据吴晓波的《2023年新中产大调研》,21年—23年间,通过投资理财获得可观正收益的新中产家庭,从55%降低至16%;通过理财渠道赚到钱的家庭数量减少了约70%;有41%的新中产家庭,只能把资产维持在相对平衡的水平。

这种情况下,主流人群的消费意识发生了逆转:

如果消费者不愿意为品牌溢价买单,不再信任广告,广告主为什么还要在分众投放品牌广告呢?

最后的话:

已经21年的分众老了吗?

我的答案是:老了,当益壮。

分众站在千亿市值的高点徘徊,如果要找到第二曲线,单纯去发掘高潜行业,深挖客户预算不是长久之计。

唯有借助技术创新,升级广告模式才是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