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添财/台湾经济发展第二曲线的地方创生

地方创生的宗旨在引进「高价值工作」来到地方,创造新的「服务」,透过与观光文创合作,吸引外来金流。(示意图/取自pixabay)

许添财/商业发展研究院董事长。

地方创生理念起源于日本。因有见于城镇结构的崩解将使日本无法抵挡人口减少的洪流,乃思「产、地、人」三位一体,透过创新作为,结合基础建设、地方特色、现代智慧科技、新商业模式与文化创意,让年轻人回流,或引进新人口与新投资,创造就业,重建地方经济发展创新生态系。目前台湾亦仿其方法大力促进。

国家经济发展第一曲线逐渐走入生命周期衰落期,同见区域发展失衡与乡村城镇年轻人口外流的凋零现象。

台湾南北失衡严重且日趋恶化。将面积中切半,在2015年北半部人口为南半部的2.25倍。据2011年工商普查显示,北中南部工业与服务业年底总从业员工人数分占55.2%,21.9%,22.9%;其全年总薪资占比,又分别为60.8%,18.7%,20.5%。若单就服务业比较,落差更大,2016年产值占比,北中南部分别为68%,15%,17%。这表示,北部相对上人口多,就业机会多,人均薪资高,当然其总所得与消费能力就高。人口、产业、所得的南北差距形成恶性循环,经济发展理论上所称的「双元经济」形成,进步者越进步,落后者越落后。尤有进者,整体经济因发展失衡而致资源配置效率下降,国家生产力无法提升,且社会福利的需求压力不断升高,国家财政也因此恶化,政府乃日缺加强基础建设、促进教育投资、鼓励研发、甚至国防安全的能力。经济与社会发展同形落后,政治与社会更潜藏日见动荡不安的因素。

经济发展第一曲线生命周期的衰落,同见总体经济体制的失能失序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失衡与失败。第二曲线的重建无法单从总体面的发展策略与政策做一般性的努力,必须同时因地制宜地从地方与基层进行创新生态系的重建,让总体成长与区域均衡同步共进,互动互补,相辅相成。否则,即使第二曲线在局部相对进步地区产生新生动能,新又加剧的失衡立即产生系统负面反馈与冲突,阻碍第二曲线创新生态系的价值链规模扩张与结构功能内生的优化与演化。

台湾经济发展第二曲线是因应世界网民智慧行动互联网新消费时代与生活方式而生。第二曲线地方创生并非要让落后的偏乡从进步城市复制其第一曲线发展的生产方式与商业模式等经验传承,或接收其汰旧的产业设备与资源遗产。一样要基于地方特色重建属于自己符合第二曲线新价值观具有竞争力的地方创新生态系。

举个简单例子来说,2018年台湾12岁以上民众个人上网率已高达86.5%。换算人数已有1830万为网路族。其中上网率男性88.2%,只高出女性3.5%,且以个人资讯载具拥有状况看,持有智慧型手机不分男女均逾9成7,显见数位生活的性别差距并不大。但就年龄别观察,12~49岁各年龄组别上网率均逾9成7,但65岁以上则降至42.8%,显见网路使用有世代差距。可想像的是偏乡高龄化较为严重,加上有效使用智慧化行动化功能内容的差距,数位的世代落差与区域落差明显伴随存在,第二曲线的地方创生却需与数位转型互为因果相循共生,我们因此面临双重挑战,必须加倍努力,兼顾解决。

第二曲线不再是价值链与价值链的竞合,而是生态系与生态系的竞合。因此地方也不再只是供应链生产垂直分工的一个环节,或平行组合的一个分子。这是第一曲线组织分工模式的产物,第一曲线生命周期一旦结束,原地方价值体系也随之崩解,无法单凭新物种、新产业的移入而再生(regeneration)。就像城市机能一旦在此际衰退,单凭传统都市更新并无法挽救城市竞争力危机,而必须重建以智慧城市为环境条件的城市创新生态系。

第二曲线地方创生是运用人才之聚集,提高工作方式与工作场域的自由度,引进「高价值的工作」来到地方,创造新的「服务」,透过与观光、文创等合作,吸引外来金流,实现区域内从新科技甚至智慧农业或核心产业、景观、观光到各种服务的良性经济循环,而达成自主发展。此一创新生态系不再是孤立而封闭的,虽不能万事具备自给自足,但经由网路连结与互换交流却是独立自主且永续发展的。资源的定义从传统的生产要素观念转为数位经济的数据,就地取材的替代能源,循环经济的运用,共享经济与提高对外竞争力的商业模式,地方社群生活与社区共同协作,甚至网际网路虚拟生态系,皆为地方成功创新生态系的可能崭新样态

虽然台湾面积不大,人口不多,市场规模不足,但利用第二曲线原理重建总体高速成长与地方均衡发展的「创造性人口减少」(creative depopulation)经济社会创新生态系,摆脱依赖,独立自主地再融入智慧互联网新全球化世界市场与秩序,一样可以永续发展,享受民主自由安定繁荣富强快乐的生活。

热门推荐》►中美汇率谈判美霸王硬上弓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云论粉丝团按个赞!

●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云论》提供公民发声平台,欢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请点此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