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大参考》印度的野心不止登陆月球南极(王璠)

印度月船三号的外观,上方有4条腿的是登陆器,下方是推器模组,也称轨道器。(图/ISRO)

核心提要:

1. 8月23日,印度月船三号在月球南极附近成功软着陆,印度成为首个成功将登陆器降落在月球南极附近的国家。莫迪宣布把月船三号着陆点命名为「湿婆神之力」,这蕴含着为人类谋福利的力量,也代表了性别平等观念。

2. 此前,月船一号失联,二号失败,印度探月之旅命运多舛。但坚持不懈最终成功,体现了印度」用信仰引领,以坚持筑梦,靠『廉价』竞争」的航天策略。月球南极是各国未来探索的重点区域,月船三号开启了月球探索的新篇章,已证实月球南极地区存在氧气,或许将为人类发展提供新可能。

3. 月船三号取得成功,但是总体来看,实现月球软着陆并没有让印度取得非常领先的地位,尤其是和中国相比。但是在对火星的探测方面,印度一度走到了中国的前面。目前,印日计划合作开展「月球四号」任务。有观点认为印度或将成为太空竞赛的「新列强」。

4.印度的一大步也是世界的一大步。印度除了自己利用低成本优势发展太空计划,还在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印度高性价比的尝试,为无数有「航天梦」的小国提供了现实方案。

「这一刻是印度的新能量、新意识。」 8 月 23 日 18 时 02 分 (印度时间),印度「月船三号」探测器在月球南 极附近成功软着陆,印度成为首个成功将登陆器降落在月球南极附近的国家。这一刻激动的不止是观看直播的总理莫迪 ,沸腾的仿佛是全世界!

当然,刚成功「追月」又开始「逐日」, 印度太阳探测器阿迪亚-L1同样引人瞩 目,该探测器将花费4个月时间抵达拉格朗日L1点,随后开始观测任务。「追月逐日」绝非一日之功,印度在航天领域的成就靠的是一张张「王牌」,总结起来便是用信仰引领,以坚持筑梦,靠「廉价」竞争。而探月便是印度参与航天竞争的完美例证。

●谁在仰望,月亮之上?

谈到探月,我们先来看看中国的航天工程。嫦娥带着古代中国人对月亮的向往,飞上九天。而自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发射,到嫦娥四号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再到嫦娥五号返回舱携带月球样品成功着陆取回1731克月壤,中国的嫦娥系列探月飞行器也在太空「连战连捷」。

来自嫦娥玉兔的遥远「呼唤」,让中国人跨越时空寻梦月球。那么印度登月的执念来自何处呢?

拆解一下「月船三号」(चंद्रयान ३)这个词:「月船」在梵文中被称为「前往月球的交通工具」, 古人想像中的词,放在这里却恰如其分,似乎印度的老祖宗一开始便预知到一定会有这一天。 莫迪宣布把月船三号着陆点命名为「湿婆神之力」, 他指出: 湿婆蕴含着为人类谋福利的决心,而湿婆神之力赋予我们实现这些决心的能力。 不仅如此,「湿婆神之力」还蕴含着性别平等观念,莫迪认为「湿婆神之力」同时代表了男性和女性,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中也有女性的贡献,这是不可或缺的。

这便是独属印度人的浪漫。湿婆作为印度教中的三大神之一。湿婆神之力象征毁灭与创造的力量,象征着将邪恶毁灭以创造美好世界。而湿婆头戴新月寓意「永远不死」,这生动体现了印度人的价值追求,这份执念引领着印度人成功拥抱月亮。

●一步步走来,印度为何选择月球南极?

从神话回到现实来看, 自20世纪70年代,印度就重视起空间发展计划。 印度航天工业在苏联老大哥的帮助之下建立起来,后在与美俄等国的合作中迅速崛起,不断进步。

2008年是重要的一年,中国为「奥运梦」欢呼,而印度在为「月球梦」呐喊。月船一号带着印度人的希望升入太空。期间,印度获得了大量的图像和探测数据,但「天公不作美」,「月船一号」在2009年8月失联,比预期使用寿命短了近一年。但出师不利并未击垮印度。潜心「沉淀」,这一干就是十年,2019年7月,印度发射「月船二号」月球探测器。但还没在月球上大展拳脚,便早早夭折,软着陆失败坠毁,不禁让人唏嘘。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月船上月南。」月船三号此次终于成功了。但从这一波三折的探月故事里,我们应该看到,印度人拥抱月亮的历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莫迪曾将月船二号坠毁的地方命名为「蒂兰加」(तिरंगा,即印度国旗「三色旗」)。 即使「天妒印才」,飞船坠毁,但印度也没有失去再来一次的勇气。 此次月船三号的探月之旅也非一帆风顺,普拉吉安漫游车(प्रज्ञानम् ,月船三号的一部分)险些「翻车」,几天前它遇到了一个直径4米的陨石坑,还好收到指令原路返回,不然就可能「要留清白在人间」了。

一路走来,印度仰望的不只是「月亮之上」,还有那个曾经坠毁过月船二号的「蒂兰加」,它教会印度怀揣勇气、追寻真理、不断强大、思索生命。更引人关注的是,印度成为首个成功将登陆器降落在月球南极附近的国家,这开启了月球探索的新篇章。

登上月球的月船三号,也已经开始了它「大显身手」的探测之旅。 月球南极这一 地区最有可能发现水冰,这可用于支持宇航员和制造火箭燃料。它还具有持续或接近持续阳光照射的峰值,这为发电支持月球活动创造了极好的机会,这无疑为人类的永续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月球南极自然而然成为各国未来探索的重点区域。NASA 阿尔忒弥斯计划(Artemis program)的13 个候选着陆点全部位于南极附近。

ISRO(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主席S•索马纳特(S. Somanath)还表示:研究月球的科学家对月球南极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因为人类希望最终可以在那里移民。所以我们正在寻找最好的地方,而南极就有这样的潜力。有趣的是,不久前印度人口数量正是超越中国,成为世界第一。正如湿婆头上新月的含义,或许印度对于月球南极有如此向往,正是因为如此。

●印度,太空竞赛的「新列强」?

印度的月球探索之旅并不会随着月船三号的成功登陆而结束。例如ISRO正在计划与日本航天局 (JAXA) 的 LUPEX(月球极地探索)一起执行另一项月球任务。

这一任务预计在2024年左右进行,旨在探索月球永久阴影的极地区域。LUPEX旨在评估在月球上建立类似国际空间站的可行性。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将提供火箭和漫游车组件,而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将提供着陆器模块。ISRO强调,月船计划将继续发展,月船3号是重要的一步,旨在展示该组织在未来实现更复杂的月球目标方面取得的进展。而此次任务将被命名为「月船四号」

其实,从月船一号开始,印度的登月之旅就有意无意的被拿来和中国进行对比,虽然这回月船三号取得了成功,但是总体来看,实现月球软着陆并没有让印度「领先」中国。但是在对于火星的探测方面,印度一度走到了中国的前面。

」2013年,印度的曼加里安号(मङ्गलयान)火星探测器任务成功,反观中国,2009年与俄罗斯开始合作的火星项目遭遇了挫折,「萤火1号」火星探测器于2011年11月9日变轨失败。这次对于中国的短暂「超越」让无数印度人欣喜不已,曼加里安号探测器也因此登上了印度最大面额钞票——2000卢比的背面。

但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满怀信心的印度国民迟迟等不到「火星轨道器二号」,反而在2021年等来了中国的「天问一号」。天问一号和祝融号探测车一次完成了对火星的「绕、落、巡」,一举反超印度。虽然双方的官方航天机构从来没有对此进行过相关表态,但在两国网民那里,这实实在在是一出「航天竞赛」大戏。

而此次的月船三号登月成功,也把印度航天的雄心再次拉入了国际视野。西方媒体称:这次成功的尝试标志着印度跨入航天大国的行列!印度经此事件鹊起的「软实力」声望,俨然也把他摆上航天领域「新列强」的位置

●印度的一大步,也是高性价比航天的一大步

「假如给你60亿卢比(约7250万美元)你会干什么?」

英美: 够干什么?拍个《星际穿越》就够一半!

印度: 来吧展示!给你浅浅表演个登陆月球南极!

2014 年太空任务电影《星际穿越》花费的 1.31 亿美元,而ISRO为此次登月任务仅投入7400万美元预算。 此外,此次发射的阿迪亚-L1的建设成本甚至只有月船三号的一半!印度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它的全部本土研发、本土生产、以及运载火箭的可重复使用,是印度能够保持成本优势的关键。

观美国NASA,估计到2025年将为阿耳忒弥斯登月计划(Artemis program)月球计划花费930亿元,差距悬殊。欧洲咨询公司公司Euroconsult调研,美国2022年用于太空计划的支出高达620亿美元,超过所有其他国家航天支出的总和(410 亿美元)。2022年,中国用于太空探索方面的支出为119.4亿美元,全球排名第二。

在月船三号登月成功的庆功会上,当被问及印度如何做到如此低成本时,国家航天机构「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主席索马纳特(S. Somanath)不愿透露所有「秘诀",他笑称「不希望其他国家的任务也变得这么划算」。印度除了自己利用低成本优势发展太空计划,还在积极开拓海外市场。随着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及其下属的安得利(Antrix)公司以低成本竞争优势介入商业发射领域。在2015年,安得利公司在国际市场崭露头角,帮助谷歌旗下的卫星公司发射了9颗微型卫星,2022年10月23日,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宣布成功将英国一网公司(oneweb)的36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印度成为世界上有能力承接商业卫星发射业务的少数国家之一,这与低成本竞争策略密切相关。美国太空技术探索公司的「猎鹰9号」运载火箭每千克有效载荷收费约110万美元,而印度的PSLV运载火箭每千克有效载荷收费仅2.5万美元,谁会想去当这个冤大头呢?低成本太空市场当然有可能因印度而繁荣起来。印度目前并未止步,例如目前正在开发的小卫星运载火箭(SSLV)主攻低成本的500千克级及以下小卫星商业发射市场,有望在未来进一步降低发射成本。

太空竞赛以前仿佛是「氪金」活动,让部分国家只敢「远观」,不敢「亵玩」,但印度高性价比的尝试,为无数有「航天梦」的小国提供了可能性,或许这也会给未来的航天发展提供新的方向。

(本文来源凤凰网《凤凰大参考》,授权中时新闻网刊登)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