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张掖荒地造“芯城” 智能园引企“西游”
10万部“甘肃制造”手机出口中东地区;“张掖制造”商用智能机器人下线;“张掖制造”智能消毒机器人入职医院……在甘肃张掖近郊一处占地足有1500亩的智能制造产业园内,聚集着20多家智能制造企业,向全球输送着智能产品。而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
地处河西走廊中段的张掖,以生态农业和旅游业为民众所熟知,其“张掖丹霞”更是蜚声海内外的著名旅游品牌。在丹霞“热能”持续带动之下,当地官方谋划着在新兴产业方面的转型发展。
张掖自2018年启动建设智能制造产业园,以推动当地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和绿色生态产业崛起。
“随着5G商用正式开启,万物互联已成现实,智能终端的形式不再局限于手机,催生出诸多细分领域。”张掖市甘州区委党校讲师纪腾飞介绍说,根据IDC的市场调查,目前,中国不到10%的家庭有智能家居设备,但35%的家庭对智能家居感兴趣,市场潜力巨大。
“智能产品竞争异常激烈,同质化严重。”纪腾飞认为,竞争优势在于包括人力、土地、交通物流、设施等成本控制,相对于东部地区而言,这是中西部地区无法比拟的优势。
作为深圳一家电子企业负责人的呼建江,数次随团考察,决定投资3.6亿元建厂,用于组装生手机、机器人等智能终端设备。他说,在寸土寸金的沿海城市,厂房面积小但租金不菲,加之人员工资等支出,生产成本过大。
心里有本“成本账”的呼建江表示,在西北投资建厂,上涨的是物流成本,而土地、人工、水电等成本大幅下降。在他看来,这是一笔很划算的投资。
12月18日,深圳一家科技企业的分公司在产业园投产运营。该公司副总经理白兵,从事智能制造行业已有15年之久。他认为,智能制造不再是国外的“专有名词”,国内企业的核心技术可以承接越来越多科技项目。
已在张掖1个月左右的白兵,对气候和饮食差异至今还未习惯,而他之所以选择继续留在张掖,除丰厚的工资待遇外,他更看重的是西北的市场机遇。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盘和林分析说,企业西部建厂,可以腾出更多的资金用于技术研发与市场开拓,这也是更多企业选择由东向西“迁移”的原因所在。
为实现智能终端产业全产业链转移和发展。2019年4月,张掖市甘州区明确规定,从事手机、平板电脑、计算机、机器人、大数据等智能制造装备和消费电子产业的生产制造类企业,设备投入在2000万元以上,从贷款利息、新购设备、厂房租赁、厂房装修等方面进行补贴和奖励。
据悉,“扎根”张掖智能制造产业园的融信、伟博、展讯等20家企业已享受各类补贴资金超9000万元。
同时,当地官方还将职业教育中心搬迁至智能制造产业园,希望为企业提供专业工人,也为当地培育“产学研”全产业链。
作为张掖市职业教育中心机电专业高二学生张旭东,在一家企业流水线上负责完成蓝牙耳机线路安装。张旭东说,他们是学校机电专业第一批实习生,与静坐教室上课不同,动手实践,还是能学习到课本以外的知识。
对于未来计划,张旭东打算继续学习机电专业,有朝一日成为高端技术人才,为家乡智能产业发展贡献才智。
此外,张掖市委书记杨维俊还多次在公开场合承诺,当地将多渠道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支持,持续做好园区规划建设、项目落地、跟踪服务等工作,配套完善技术、信息、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产业,全面提升园区承载功能,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对此,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盘和林认为,正因为西部地区官方对招商引资的持续重视以及西部地区对企业吸引力的不断增加,才使得张掖在智能终端等新型产业发展方面加速聚变。
如今,越来越多智能制造企业踏上“西游”之路。其中最具代表的莫过于华为选择在张掖建立大数据中心,项目涵盖绿色生态农业、新兴生态工业、全域生态旅游业及基础设施、智能制造、信息技术、商贸物流、社会事业、民生保障等多个领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