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业应否对供应链阻断采取预防措施?

(美联社)

中美贸易战开打前,全球化是工商业界的主流思维。贸易战开打,两国对彼此的进口均课征关税后,工商界开始意识到「地缘风险」,强调「备用供应链」,也就是除了主流供应链之外,应当有个备用渠道,以减少主流供应链受到阻碍时,对于企业本身营业和发展的冲击;用时间换取空间,等待贸易情势恢复正常。

新冠疫情的来临,则让全球的工商界都感受到,不但要有备用供应链,而且还不能只有一条。新冠疫情传染性高,一地发生,邻国也可能发生,所以如果只有一条备用供应链,而且是在同一区域,到时还是无法保持生产和销售的正常进行。

到了现在,虽然中美贸易战后来没有再恶化,新冠疫情也可能接近尾声,但是去全球化的呼声反而响彻云霄。未来的世界,有可能逐渐演变成两个互不往来的板块,一如冷战时期。但现在和冷战时最大的不同,就是全球化的密集程度已经很高,一旦从超级密切往来,演变成互不往来,其调整成本将大到不能想像。

虽然如此,这个走势的大方向可能很难改变,就是美国愈来愈和俄罗斯对抗,也愈来愈和中共对抗。最近美国参议院通过《台湾政策法》,明白表示要对台提供军援。依据国内评论的解读,这表示和乌克兰抗俄一样,美国不会直接派兵,但是会提供武器和援助,让台湾用自己的人民来做抵抗。

美国采一人一票的选举制度;在这个制度之下,民粹难免当道。而在民粹政治之下,诚如美国评论家大卫·罗斯科夫所言,美国需要一个外在的敌人:政治人物需要敌人来获取选票,媒体需要敌人来博取收视率,国防工业需要敌人来贩售武器,而政府国防部门需要敌人来增加预算。

对于美国而言,既然俄罗斯是敌人,中共是敌人,那就必须用一切的力量削弱敌人,甚至最好打倒敌人。而最有利的方法,就是有代理人。这样一来,战场不会波及美国本土。依据各国媒体报导,现在有两个现成的代理人,在欧洲是乌克兰,在亚洲是台湾。

台湾曾经被《经济学人》杂志描述为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而且还上了封面。这也许言过其实,但毫无疑问的,台海地区的政治风险是在上升当中;最新的BERI已经因此把台湾的投资排名,往下面调了3名。不过,台湾的政治风险愈上升,美国的政治人物愈喜欢打台湾牌,愈喜欢来台湾访问,因为这可以创造更多的新闻。

在这种情况下,工商界不能不对于未来可能的风险开始做很长期的规画。具体思考的方向应该至少有三:一是美国推动晶片联盟等围堵中共科技的经济策略下,如何维持敏感供应链还能继续运作?是要靠单一边站,还是分散投资在各地区,建立个别供应链,以减少冲击?这是现在进行式。

第二是要对于未来可能的台海运输冲击有避险措施。目前台湾是东亚供应链的主要节点之一:台湾从大陆、日、韩等地进口很多中间产品,然后同样出口中间产品到这些地区还有东南亚。如果日后两岸贸易受阻,不论是局部(只有两岸运输受阻)或全部(全部对外运输受阻),有没有备用供应链?

最后,就是工商业界能否透过其在台湾乃至世界的社会地位,来推动促进和平、减少冲突可能性的思维?和平从来都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即使用尽力气去推动,还不一定能成功;那就更需要努力了。和平既然终极而言有利于各国人民,应该值得大力推动,不要放弃。(作者为东吴大学巨量资料管理学院讲座教授、前行政院政务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