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绿能及环境研究所副所长万皓鹏:台湾绿能有梦 氢燃料发电 开启氢谷大门

工研院绿能及环境研究所副所长万皓鹏。图/本人提供

台湾打造氢谷能不能?氢能专家工研院绿能及环境研究所副所长万皓鹏的答案是肯定的,可以筑梦。台湾以出口为导向,发展氢能主要目的为了减碳,因此以氢气作为能源载体,是减碳趋势中不得不选择的一条道路。

万皓鹏说,台湾发展氢谷短期不太可能像国际有大规模氢谷示范区,也绝不可能成为氢气出口国,但可以选择小范围应用,包括发电、工业及交通载具。其中大型巴士可作都市减碳载具验证;而产氢联华林德公司,有氢气来源也有加氢站,可在工业区建立加氢应用验证。

万皓鹏归纳国际间发展趋势有四种型态:一、以氢气出口为主:例如澳洲,利用化石燃料等天然资源,生产大量氢气输出,把氢气当出口重要项目;二、产品出口导向国家,例如日韩对出口氢燃料电池汽车最积极。

三、打造具备氢能生产输储场域,建立能源自主生态系,例如德国,把整个产业如工业或货车运输业打造成氢应用生态系。四、利用港口地理环境成为氢气重要交通枢纽,例如德国和荷兰,利用北海和波罗的海再生能源生产,再用港口与管线输送至欧陆。

国发会虽订2050年再生能源发电占比达6~7成,但万皓鹏说,届时台湾自产氢气不足,约75%仍需仰赖进口,之所以发展氢能,主因台湾出口为主,工业要减碳,氢能是国际供应链「减碳」必要手段。但价格灰氢最便宜,其次蓝氢,绿氢最贵。

万皓鹏认为,台湾在燃料电池领域深耕20多年,具产业链优势,明年开征碳费后,运用氢燃料电池的分散式发电,是短期台湾可发展的机会,初期可先用灰氢发电。

工业方面,灰氢应用广泛,石化业及半导体业使用最多,短期工业余氢纯化应可大规模应用。但各国在短中期最想发展蓝氢,亦即利用化石燃料生产氢气再把CO2捕捉封存再利用。国际已有蓝氢及绿氢制造工厂,大多是示范区或验证区。

至于交通载具,是鸡生蛋、蛋生鸡问题,要先有加氢站或车辆有不同想法。但他说,以载具为主的动力系统是首要可发展重点。日前工研院材化所研发氢燃料电池应用在轻量型无人机,完成3千多公尺运补任务,工研院对氢能应用均积极研发中。

惟成本是决定各国大规模应用的关键。目前绿氢1公斤高达7~8美元,美国最乐观,预估2030年可降至1美元/公斤,但指的是蓝或绿氢并不清楚。欧盟也订出2030年可达2美元,但大多数国家在2045或2050年才能达此目标。

以技术及展望来看,万皓鹏说,在2035年前大规模应用不大可能。当2035年后化石燃料需附加碳费,成本变得相当高,国际间会形成新的供应链,去年日澳合作氢气低温运送首航,就是新的合作供应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