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榨油中体验传统生活哲学
本报讯(记者 李渊 瞿毅诚)民以食为天,千百年来,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质朴而勤劳的人们,把粮食尊崇到生命之上——56岁的吕东明在灶神前祭拜,开始了新一季的榨油。他用古法木榨,把刚刚收获的菜籽,用自己的臂力,再借助巨石的重力,压榨出滋润味蕾的菜籽油。
“这是五百年的枫木,整套设备有三千斤重,光这个石锤就四百斤了。”昨天下午,在相城区冯梦龙村,吕东明提起吊在高梁上的巨大的石锤,依靠石锤本身的势能,狠狠撞向巨大的木质“压榨机”,“一天满榨约需撞击2700下,可以说每滴油都很珍贵。”
在木榨机下,棕色的菜籽油缓缓滴落。“初次得油二分,二次得油一分。”吕东明介绍,一般每百斤菜籽可榨油三十斤,榨法精到者,可榨油四十斤——与稻米一样,农民的作物“粒粒皆辛苦”。
木榨机旁,老式灶台冒着热气,张贴在灶台上方的“灶神君”在满是油菜籽香气的烟雾中,注视着吕东明的劳作。“在我们农村,家家户户的灶台都请‘灶神’,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吕东明暂停了在木榨机边的劳动,来到灶台旁,更换灶台上的蒸屉,他向记者解释:“这道步骤尤为重要,这是蒸煮研磨的菜籽粉,粉料要蒸熟,但不能蒸过。标准就是见蒸汽即可,不能熟透。”
这样苛刻的标准,记者并不能即刻掌握,但是忙碌一辈子的老农已经了然于胸: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获,如何炒制菜籽,怎样均匀研磨……再到新一季的压榨季,“整整一个冬天,油菜在地里静静积蓄能量,再到春天的时候快速吸收水分、氧气、阳光,它们快速地饱满,就是为了等待今天的榨取。”如今,冯梦龙村的榨油坊已经成了一个受到游客们追捧的景点,大家乐意去看一看已经鲜见的古法压榨,而吕东明的介绍词也变得“高级”起来。
灶台换上新的蒸屉,吕东明把蒸到恰到好处的菜籽粉填入用稻草垫底的圆形铁箍中,踩实,做成坯饼。所有的材料都是田地里现成的,一捧秸秆就是最好的扎带,但是没有熟练的身手,外人是绝对学不来的——粗陋的秸秆如何才能兜住细腻的菜籽粉呢?
这是一千年来的古代智慧,冯梦龙村的老农没有读过北魏的《齐民要术》,也不知道元代的《王祯农书》,明代的《天工开物》《农政全书》也无从说起,但是他的祖辈把先民的智慧一代代传承,他手中的石锤,一锤一锤打入木楔,一滴滴历练出菜籽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