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开发争议不断!环团吁政府重视在地民意

鉴于近年光电案场开发争议,环团及学者24日召开记者会强调,目前推动绿电求快,导致民众不理解、不信任,呼吁推动能源转型过程应确保公正、不遗漏任何人,并落实社会沟通、参与,先求质再求量。(蔡佩珈摄)

经济部能源署8月公告「能源用地白皮书(光电篇)1.0」,说明光电发展应遵循原则及框架、政策推动的阶段性建议方向,并公开征询网路意见至9月30日止。鉴于近年光电案场开发争议,环团及学者强调,目前推动绿电求快,导致民众不理解、不信任,呼吁推动能源转型过程应确保公正、不遗漏任何人,并落实社会沟通、参与,先求质再求量。

东华大学自然资源与环境学系教授戴兴盛认为,化石燃料是导致全球气候危机的元凶,核能则具备重大风险,发展再生能源可协助台湾面对气候危机,也是全球趋势及共识,但因为其对社会经济、环境冲击等负面影响没有被妥善处理,导致民众疑虑、抗争,建议在《再生能源发展条例》要求厂商认定某场址可开发阶段,就先与当地居民沟通,并视影响程度举办说明会、公听会或听证会,落实在地居民、公民参与。

地球公民基金会议题部专员黄子芸则指出,白皮书缺乏全国用电需求、供给、电力基础设施,例如电网分布、馈线容量的说明、光电选址原则,及光电发展的必要性与利弊得失的评估说明,恐使光电发展仍陷僵局,经济部应回应民众对于光电发展的误解与担忧,并持续推动白皮书2.0以,研拟更完善政策研拟与制度。

地球公民基金会议题部专员郑泰钧指出,地面型光电以「农渔业为本」是白皮书明列重点,实务上被开发绿电的「不利耕作区」,经常与当地农业现况有落差,或执行渔电共生过程,没有顾虑到渔民参与决策、规画案场的权利。

他建议,开发地面型光电前,应实际调查现况、土地有无耕作事实,也要盘点当地农业发展历程、农渔民如何看待未来农地使用与经营,经济部更应与农业部研商,如何在农地、农民数十年被忽视的地位和尊严脉络下,透过光电真正替「农业」加值,提升我国农业的永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