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预算华而不实
(图/本报系资料照)
114年度的国防预算高达6470亿新台币,这笔创历史新高的资金,理应确保国军的每位官兵,都能更换并获得足够且现代化的装备。然而,基层单位依然面临装备匮乏的困境,无法满足所有官兵的需求。这不禁令人质疑:「预算究竟花到哪里去了?」
国防预算的大部分资金,每年都用于购置最新型的高科技武器,或是用于后勤维保的零附件上。当一般民众看到这些武器在展示中光彩夺目,令人眼花缭乱时,很少有人会想到,基层官兵在训练场上挥汗如雨时,却只能依赖老旧的装备,甚至连基本的防护装备都难以配齐。高层决策者的「远见卓识」,在这样的现实下显得格外讽刺。
再者,国军每年都会通过各种军事演习,来展示长期训练的成果,试图向外界彰显中华民国的军事实力。然而,当真正在战场上面对生死考验时,基层官兵却可能因装备不足,而面临更大的生命危险。这种「纸上谈兵」的做法,无疑是对国军基层官兵努力的最大讽刺。
例如,近期刚结束的天马操演中,其拖式飞弹脱靶情况更是让人啼笑皆非。多枚飞弹未能命中目标,甚至有飞弹直接坠海,这不仅暴露出国军在装备保养,以及基层训练上的不足。更令人担忧,这样的情况在真正的战斗中将导致何种后果?当参演官兵大多为新兵时,我们是否能相信,万一真的发生军事冲突,国军能够有效抵御外侮?
除了装备与训练不足之外,现实问题还包括因少子化导致的兵源短缺。这不仅影响国军,还波及整个社会阶层的各个工作岗位,再加上国军独有的管理文化、频发的弊端等问题,大大降低了年轻人从军的意愿。这样的情况下,基层困境只能更加恶化。
虽然我们都明白,问题需要从根本上进行改革,但国军体制如同一个大染缸,试图一次性将所有弊端清除,可能会导致体制的崩坏。因此,改革只能依赖时间慢慢推进。然而,在当前日益复杂的国际局势下,我们还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这样的改变吗?
或许,重新审视这些预算的分配方式,确保每一分钱都能真正用在刀刃上,让每一位官兵都能获得应有的装备,来确保官兵的生命,可在战场中存活下来。毕竟国防的真正力量,来自每一位基层官兵的努力与奉献。理想终归是理想,国军能否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进行有效的改革,关键也许仍取决于高层的决心与执行力。(作者为自由撰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