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华的孩子们》:寒门学子的追梦之路

11月26日,一部名为《国华孩子们》的微电影上映。这部十分钟的微电影根据碧桂园集团创办的全国第一所免费、全寄宿的高中――国华纪念中学上演的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了在国华精神感召下两代学生奋斗的故事。

一所鲜为人知的免费高中

国华纪念中学是碧桂园集团创始人、董事会主席国强联席主席杨惠妍于2002年捐资2.6亿元兴办的全免费、全寄宿民办高级中学――国华纪念中学,招收家庭生活贫困、学习成绩优异的初中毕业生,培养他们成为未来建设国家和社会人才

从2002年创办至今,国华中学共接收了3260名处于辍学边缘的学生。截至2020年,在校学生494人,已毕业2582人,硕士803人,博士141人,出国深造108人。学生从报考开始,直至大学本科研究生、博士毕业,学习、生活等一切费用全部由国华中学承担,目前总投入已超过6亿元。

“我得到,我回报,这是每个国华人的共识。”影片中的三位国华学生在步入社会后回报母校,回报社会。值得一提的是,这三位主人公均为真实人物故事。

影片中的王永锟于2006年入学国华,2009年考入了哈尔滨工业大学,致力于机器人研究;硕士毕业后,他创立了斯坦德机器人(深圳)有限公司,2019年入选《福布斯》“30位30岁以下精英”;医生蔡莹是2016届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学生,毕业后就职于中日友好医院,并在2020年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支援武汉;而影片中的老师杨少敏,在2018年从华中科技大学毕业后,自愿前往乡村小学开始了为期两年的支教助学。知识改变了他们命运,他们又成为了反哺社会的人才,诠释了“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国华精神。

教育扶贫,授人以渔;一人成才全家脱贫”,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就能让一个家庭,乃至多个家庭摆脱贫困。这也是杨国强以及碧桂园国强公益基金会最朴实的教育扶贫理念。

教育扶贫的民企力量

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助力脱贫攻坚治本之策。长期以来,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师资队伍整体教学水平不高,贫困人口受教育的年限比较短,贫困人口自我“造血”功能差,是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以教育扶贫为核心的救助,提高贫困人员的综合素质,增强贫困人员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一个地区的贫困问题。

1997年以来,碧桂园集团及国强公益基金会通过创办免费学校、设立教育助学基金、乡村教师培训等方式,持续开展教育扶贫。主要的举措有开办面向贫困群体的免费学校,包括开办国华纪念中学、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临夏国强职业技术学校,这些学校坚持公益属性,帮助学生完成学业、学习知识、掌握就业技能

碧桂园集团、国强公益基金会还通过改善办学条件、引入名师资源提升教学质量等方式开展教育扶贫。例如在甘肃东乡县捐赠建设龙泉学校,在河北对11所学校开展“3+3”教育扶贫行动等。以杨国强母亲名字命名的仲明助学金,23年累计捐赠超过4100万元,有1.2万余名家境困难的优秀学子获得资助

正如影片最后,国华纪念中学校碑上那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话:“知识是战胜贫穷的美好利器,我不忍看天地之间仍有可塑之才因贫穷而隐失于草莽,为胸有珠玑者不因贫穷而失学,不因贫穷而失志,方有办学事教之念。”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教育这把火炬会成为贫困地区“斩断穷根”的利器,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稳固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许维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