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电网大动作:啃下增量配电改革这块“硬骨头”?
新年伊始,国家电网“大动作”接二连三。
1月16日,国网召开2025年工作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国网做出了“2025年电网工程投资6500亿元以上”的重大决定。连同南方电网公布的1750亿元投资规划,2025年两网的电网投资将达到历史性的8250亿元。要知道,2024年全部电网投资才只有6083亿元。
电网投资突然加速,这预示着什么?也许并不仅仅是硬件投资加速那么简单。
2025年工作会议召开之后,国网官网发布了《全面深化改革 着力推动国家电网高质量发展》一文。紧随其后,1月17日,国网董事长张智刚署名文章《牢记“国之大者” 扛牢使命责任 把国企党建政治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发表在了《学习时报》头版。
种种迹象表明,新任董事长张智刚坐稳位置后,2025年要有“大动作”了。这当中就包括多年来一直颇为棘手的增量配电改革。
对于电改“硬骨头”的增量配电改革,《全面深化改革 着力推动国家电网高质量发展》表示,“公司建立增量配电改革常态长效机制,全力支持增量配电改革试点各项工作”。
在电改这盘大棋中,增量配电改革意义重大。在8.9亿千瓦光伏装机中占“半壁江山”的分布式光伏,能否成功化解消纳难题,十分倚重增量配电改革的有效破局。
可以说,增量配电改革关系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成败。新电改的进一步走向深入,有待2025年的增量配电改革取得新突破。
增量配电改革9年踟蹰难行
2015年新电改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增量配电改革。
电网分为输电网和配电网,目前举世公认的是,输电网具有自然垄断属性,那么配电网是不是也要自然垄断呢?这个问题在新电改中有明确的答案。
新电改的指导思想是“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管住中间是要厘清输配电价,放开两头是要放活市场。为了更好“管住中间,放开两头”,需要一个新的载体,这便是增量配电改革。
通过引入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增量配电网,与大电网手中攥着的存量配电网形成竞争格局。竞争的好处是,既有助于厘清输配电价以便更好管住中间,还有助于放开两头,真正放活、搞活市场。
随着新能源装机大幅增长,新能源逐步发展为主体能源,增量配电改革在保持原有政策初衷的同时,又增添了全新的时代内涵。但可惜的是,增量配电改革不如人意,推进起来极其艰难。
自2016年11月以来,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先后分6批次公布了483个增量配电改革试点项目,截至2022年底,其中有217个项目获得了电力业务许可证,占比不到50%。这当中,干脆退出的有24个。
国家批准的试点之外,河南、吉林、内蒙、广西、青海、安徽、四川等多个省市也批复了一批省级增量配电试点项目。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试点项目整体进展缓慢。
增量配电网进展不畅的一大主要原因,是与地方电网存在着事实上的竞争关系,地方电网在电源接入等环节对增量配电网设置了障碍。这一点,从河南省明星增量配电网——郑州航空港区增量配电网的案例中,得到了活生生的证明。
几年前,河南增量配电改革如火如荼开展之际,郑州市政府和比亚迪谈成了一个项目——新港新能源产业园,包括动力电池与汽车制造两部分,该产业园建成后年用电量或将超过5亿千瓦时。
为招揽比亚迪,郑州市政府抛出的一大橄榄枝是承诺低电价。郑州市政府的美丽设想是,由郑州航空港区增量配电网将周边光伏、风电收入囊中,然后向新港新能源产业园直供绿电,这既促进了新能源消纳,又给比亚迪提供了低价电。
为了提前给比亚迪项目做配套,2022年上半年,郑州航空港区增量配电网的建设运营方——郑州航空港兴港电力有限公司(兴港电力),启动配套建设了110千伏变电站——豫州变电站。经过千辛万苦,耗资近1亿元的豫州变电站于2022年9月建成。
然而,从2021年9月起,兴港电力先后14次向河南电网申报电源接入,后者均以该变电站未纳入升级电网规划等理由拒绝受理。最终,兴港电力的绿电直供设想胎死腹中。万般无奈之下,兴港电力先是将豫州变电站卖给了河南电网,其后2023年3月又传出消息称,郑州航空港区增量配电网也已经被河南电网收入囊中。
郑州航空港区的案例表明,增量配电网的“命门”捏在大电网手上。你建了自己的变电站,但是你还是需要接入电源、与上一等级电网联网,如果这些环节得不到大电网的支持,就寸步难行。
发展新能源有待增量配电改革
前面说增量配电改革在新能源时代具有新的含义,这一点在河南的实践中也能够得到充分的诠释。
截至2024年底,河南省新能源装机容量为7562万千瓦,新能源装机渗透率达到了51.5%。其中,风电装机2273万千瓦,光伏装机4322万千瓦。
有专事河南新能源投资业务的中瑞恒丰人士向华夏能源网表示,“前两年,河南每年新增光伏装机4吉瓦左右。2023年户用光伏增加11吉瓦、工商业光伏增加2吉瓦,共13吉瓦。2024年工商业光伏新增装机估计在5吉瓦左右,而户用光伏是有点凉凉了。”
光伏装机猛增之下,河南新能源的消纳问题大幅抬头:一是新项目接不上网,河南有70多地成为了分布式光伏接网红区;二是已经接网的项目,中午时段也出现了几个小时不等的大面积限电。
类似河南的境遇,在其他新能源大省也都不同程度发生了。如何破解分布式光伏消纳难题,成为了摆在台面上的重大议题。
其实,红区与限电也仅是表象,阻碍分布式光伏进一步发展的实质问题,是如何为分布式光伏找到足够的用电负荷。中午时段光伏大发,此时恰值用电低谷,分布式光伏又不是像集中式那样跨区送电,所以说,分布式光伏怎样有效就地消纳,至关重要。
为探索解决办法,从国家层面到地方层面,提出了源网荷储一体化、新能源直连、绿电直供、隔墙售电等概念,虽然概念术语各有不同,但是精神实质都是一样,就是分布式光伏就地平衡、就近消纳。
绿电直供有非常明显的两大好处:第一,绿电直供下分布式光伏不上主网,这大大减缓了对电网稳定性的冲击;第二,20公里内或者是县域内绿电直供,这就为分布式光伏找到了固定买家,卖电不愁了,从而为未来发展插上翅膀。
但是源网荷储一体化绿电直供,需要有一个合适的配电载体,增量配电网再合适不过了。直接把周边分布式光伏或者是光储一体化项目划给增量配电网、微电网,直接隔墙售电,要比借道大电网手中的存量配电网直接干脆许多。
如果增量配电改革能够得以实质性推动,那源网荷储一体化、绿电直供的落地机会,就大大增加了。
2024年12月12日,河南省印发《关于印发河南省加快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实施方案的通知》,“一口气”安排下了1010个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并明确要在2027年之前全部建成。光是已经公布的五批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就有5吉瓦分布式光伏。
也就是说,增量配电改革推动下去,源网荷储一体就能落地下去;源网荷储一体落地了,类似河南的光伏业已饱和的地方,就能够为分布式光伏项目开辟新空间,消纳难就迎刃而解。
加强输配分开是大势所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改先后进行了好几轮,2002年的这一轮力度最大。为了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健全电价机制,优化资源配置,2002年电改提出16字方针:“厂网分开、主辅分离、输配分开、竞价上网”。
此后,厂网分开落地,大一统的中国电力分化出了两大电网、五大四小发电集团。中间又经过了2015年“管住中间,放来两头”为原则的新电改。到现在竞价上网已经基本上做到了,主辅分离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输配分开一直未能实现。
输配未能分开,厘清输配电价、“管住中间,放来两头”也就不彻底,理想中的竞价上网电力市场的市场化程度也就大受影响,预期中的有效竞争和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也就大打折扣了。
在西南电力设计院原副总工程师吴安平看来,将配电网划分为存量和增量两部分,人为制造配电双轨制,而不是去推动实现输配分开,这在现实中造成了行为扭曲。
对电网企业而言,它不仅造成优质负荷流失,还妨碍配电业务的正常扩张,给人的感觉是将本该属于电网企业的利益强行划分给增量配电企业,似乎并不公平。
电网企业从维护自身利益出发,在对增量配电项目接入系统和供电区域划分等问题上,也就没有积极性去主动配合,甚至找各种理由阻挠或拖延项目落地,其实都是有原因的。
而此番国家电网表态“全力支持增量配电改革”,一定程度上会对省级分公司带来震动,促使省级电网配合增量配电改革。但是,实际效果有多大并不好说,上面领导盯得不紧、问得不勤,省级电网就会故态复萌。因而,治本之策,还是要继续大力推进输配分开的电改。
继增量配电网之后,中央又提出分布式“智能微电网”的概念。2024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新能源技术与我国的能源安全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指出,应对能源发展与转型的一系列挑战,“出路就是大力发展新能源”,要“推进电网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微电网建设,提高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接纳、配置和调控能力”。
鼓励新的主体参与进来建设增量配电网、智能微电网,可“提高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接纳、配置和调控能力”。但是,当配电网、微电网建成,去推动绿电直供的时候,又会冲击到电网企业的电量收入,还是会回到老问题上——分布式新能源绿电直供,在电源接入方面会受到大电网的掣肘。
所有的破局之道,最终都指向了输配分开。一旦输配彻底分开了,大电网不再只靠电量统购统销的价差收入,配电网也就独立并活跃起来了,绿电直供也才能真正破局,从而为分布式新能源的持续快速发展开辟新道路。期待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大战略下,增量配电改革这块“硬骨头”在2025年能成功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