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不再礼让 柯文哲能成第3位无党籍台北市长?
▲战后国民党为实施地方自治,原本官派的台北市长也改为民选。(图/翻摄自《吴三连回忆录》)
文/刘康彦
年底台北市长选举,国民党派出荣誉党主席连战的大公子连胜文竞逐,照理,台北市在马、郝近16年政权垄断与党内丰沛资源挹注下,辅以「天龙国」长期蓝大于绿的选民结构,要入主市府简直易如反掌。只是距离投票倒数4个月,连胜文的民调却始终未见起色,若无党籍的柯文哲最终顺利插旗北市,必将牵动连家政治实力与国民党的气势消长。然而,从台湾地方自治史来看,台北市其实老早就出过无党籍的市长,分别是吴三连与高玉树。
战后,国民党政府接收台湾,并未立即实施地方自治,「半山」黄朝琴以外交部驻台特派员之姿兼任台北市长,与继任的财政部专员游弥坚同属国民党,直到吴三连才打破前例,成为国民党治下首位党外、非半山台北市长。
痛失大陆山河撤退来台的老蒋,一向仰赖具有「民主先生」美名且颇受美方青睐的政治菁英吴国桢,还刻意起用他接替军人出身的陈诚出任省主席,一方面不仅可有效争取美援,还可安抚「228事件」后台湾民心的躁动。
吴国桢建言老蒋,要获得美国人支持,必须力行民主法治与善用台籍人士,适逢台北市长游弥坚任满并坚决请辞,亟待层峰决定新人选,多人向吴国桢推荐曾以全台第一高票当选国代的吴三连,岂料吴却以无行政经验为由推辞,蒋介石不仅为此召见他,还亲口允诺:「你不要怕,假如有困难,可随时来见我,你去做好了」,吴三连才点头答应。1950年2月6日,他从游弥坚手中接下印信,成为战后首位无党籍官派台北市长。
▲蒋介石召见吴三连,并劝勉他出任台北市长。(图/翻摄自《吴三连回忆录》)
同年,高层决定在台实施「地方自治」,包括台北市长也改为直接民选,上任没多久的吴三连评估,自己既非台北出身又非国民党人,且个性淡泊名利、不好交际,压根不是当官的料,遂放弃竞选,何况当时的政治环境,即使施政再突出、人民再爱戴,无党无派者能否选赢国民党,以及选举结果能否获老蒋首肯都是未定之数,因此,吴三连在登记截止前夕,特地远走关子岭躲避尘嚣。
但国民党不仅「礼让」吴三连,还藉彭孟缉力量「逼退」有意角逐市长的党内同志,国民党的如意算盘,在于吴三连本身具市政经验,又是甚孚众望的台籍人士,他的参选将消弭本、外省人及国民党与地方派系间的选举冲突,更重要的是,吴三连的当选,将替台湾博得实行「民主政治」美名与打破一党专政的印象,简单来说,高层认为吴的当选,可替台湾的国际形象「加分」。因此,台湾战后首次民选台北市长,就在国民党「礼让」无党籍人士的美谈与「逼退」党内同志的矛盾下结束。
值得一提的是,国民党省党部劝退党籍同志的过程并不顺利,由于曾任台湾省新闻处长的林紫贵坚不退选,甚至打算串连他人抵制吴三连,省党部主委倪文亚才与省主席吴国桢、保安部司令彭孟缉商议,决定以「掩护匪谍入境」罪嫌出手,逼迫林出局。
▲吴三连角逐首届民选台北市长,扫街拜票之场景。(图/翻摄自《吴三连回忆录》)
1950年6月25日韩战爆发,美国总统杜鲁门下令第7舰队协防台湾海峡,台湾安全获得保障,美援一时无虞,「民主先生」吴国桢的功能日渐消失。外传老蒋为替蒋经国铺路,特地派人在吴国桢座车动手脚,让他差点命丧日月潭山路,据吴三连在回忆录的说法,等到吴国桢辞职获准出走美国后,台北政坛出现「台北市长非由国民党员出任不可」的声音就越来越响亮了。
吴三连接掌北市之际,恰是大陆沦陷、政府撤退来台初期,为除旧布新,不论是精神或体力都耗损不少,故决定不再寻求连任,返回故乡台南参选省议员;至于第2届台北市长选举,国民党派出官拜中将,曾任警务处长的「半山」王民宁,而党外人气最旺者要属高玉树。
高玉树在1950年便曾与吴三连交锋台北市长,得票仅次于吴,此次卷土重来,国民党已不若当年「礼让」党外,反而倾全力替王民宁辅选,只是没料到开票结果大出国民党意外,高玉树胜过王1万3千多票。高分析胜选原因,除自身勤走基层外,王民宁的性格高高在上,再加上吴三连秉公办理选举,终让无党籍人士蝉联台北市长,国民党上下弥漫吃惊与失望,还搞到中央党部秘书长与省市党部主委通通下台以示负责。
其实开票当晚并未明确宣布当选人,官方只称「高某得多数票,仍在统计中」,但美军援华顾问团团长威廉‧蔡斯少将(William C. Chase)已主动致电华府,告知台北市长由党外人士高玉树当选。层峰犹豫,若此时还宣布当选无效,难以对国际交代,因此在老蒋看了高玉树的学经历后,裁定「选举有效」。
针对此次选举,《自由中国》曾做以下评论:「这次由党提名候选而落选的,不只王民宁一人而已,还有嘉义的林金生(编按:云门舞集创办人林怀民父亲)等。……这些候选人之所以失败,并非由于『控制不力』所致;恰恰相反,主要是由于『控制过力』,碰到民主思想反激发出来的结果。……国民党今后提候选人的时候,不要完全以对党贡献与干部好恶做基础,而要以民众的意向作基础。」
高玉树在当选市长后的首次记者招待会,便公布个人财产,成为台湾地方自治史上最早公布财产的市长。他曾说,当时的政治环境,党外人士当选县市长,非常难为,尤其台北市议员90%都是国民党人,报纸舆论也都在党部指导之下,「能做完任期,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了」。他既深知处境艰难,不管做得完、做不完任期,总之埋头苦干、努力建设就是。
▲高玉树(左)从吴三连手中接下市长印信。(图/翻摄自《高玉树回忆录》)
国民党台北市党部主委易人后,最大的任务就是3年后必须夺回市长宝座。高玉树任期将满之际,省议会议长黄朝琴设宴款待,席间轻描淡写劝高给国民党一个面子,要他别再竞选连任,还可以替他安排省府委员的位置;省主席严家淦话说得更明,「你若执意要选,我要动员省府全部力量帮助党的候选人」。
国民党软硬兼施,高玉树抱着纵然落选也在所不惜的想法,「小虾米对抗大鲸鱼」参选到底,此次国民党推派议长黄启瑞,最终黄以17万6千多票领先高的11万多票,当晚就宣告当选,高玉树谋求连任失败,事后在竞选办事处贴出了「君子不计成败,公道自在人心」的标语。
1960年,第4届台北市长选举将临,高玉树向国民党中央党部组织部主任郭外川探询,此次选举候选人能否派员赴投开票所参与监票、计票工作,郭要他不必担忧,指执政党可保证选举一定公开公平,「党外候选人不用派监票员来增加复杂」,高玉树这一回不愿打没有胜算的仗,选前宁愿飞到美国访问。
或许高玉树还有个致命弱点,他在初任台北市长时,自觉没经验、压力大,在一次酒席间认识酒家女碧玉,他在回忆录中坦承「犯了某些男人会犯的毛病」,还称这段「孽缘」维系了1、2年。当高玉树正游移不定是否再度挑战黄启瑞时,碧玉抱着一名4岁的小孩「小高」直奔高府,打算讨回这笔风流债。高玉树说,「选举到了,她被中山区长煽动利用,帮国民党演这出戏」,以致于黄启瑞在没有强劲对手下顺利连任。
第5届台北市长选举,国民党改提周百炼参选,据说美方受到韩国总统李承晚选举舞弊遭推翻,以及曾来台访问,亲访新生南路清真寺的土耳其总理孟德勒斯,也是因选举作弊被推翻垮台身亡的影响,「提醒」国民党勿搞小动作,国民党才勉为其难开放候选人派员监票。
高玉树盱衡全局,决定四度出马角逐台北市长,尤其周百炼树敌太多,对他是一利多。譬如周提名确定后,原任市党部主委的彭德,以周百炼选市长不是高玉树对手为由,称病请辞获准,接任主委的人选竟是争取提名未果的王成章,辅选力道可想而知,因此即使国民党握有再多资源,人和出问题的周百炼也无福消受。但台北市毕竟是兵家必争之地,国民党仍无所不用其极,包括一再重提高玉树与碧玉的陈年往事,并从民间团体到社会各阶层,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支持周百炼,最终高玉树以19万1千多票胜过周百炼的17万6千多票,如同前述,周百炼的人缘不佳,他户籍地的那只票箱竟仅得数10票,反观高玉树还有3百多票。国民党的再度落选,使中央党部秘书长与市党部主委双双辞职负责。
高玉树再任市长,对人对事颇胸有成竹、充满自信,大刀阔斧处理台北市亟待处理的问题,包括拆除违章建筑、开辟道路、美化市容与疏濬下水道。3年后,中央将台北市升格为院辖市,并指派他担任市长。国民党将台北升格为院辖市的动机,并非提拔高玉树,而是便于往后的指派与掌控,只是迫于形势,改制后的第1任市长还是派高玉树,但市党部仍极尽打压之能事、不时放冷箭,甚至动员市议员向监院提出弹劾。
国民党或能容许台籍政治菁英出个人锋头,但无法接受组织化,否则政权必将受到胁迫。高玉树在与周百炼的竞争过程中,组织集训5百多名监票员,让国民党作票机会大减,开票当晚,高玉树竞选总部前聚集逾2万名群众关心选情,台湾警备总司令陈大庆看在眼里,深怕高玉树把台湾人组织起来,因此主动建议老蒋,不如将台北市升格为直辖市,市长改为官派,就不必担心市长选举会出任何差错。
1972年蒋经国出任行政院长后,某日突召见高玉树与即将卸任屏东县长的张丰绪,小蒋亲口邀请高玉树担任交通部长,高则希望能续留北市,但蒋经国动之以情,期盼借重高玉树的长才推动以交通为主的十大建设,高被迫接受,并认为此人事案是「明升暗降」,拔除他在台北市发挥的舞台。自此,台北市经过22年的官派与近20年的民选市长,未再出现任何一位无党籍人士,至于柯文哲有无机会改写历史,再过120天答案即将揭晓。
▼台北市升格为院辖市,行政院副院长黄少谷(中)亲临主持,与高玉树(右)、议长张祥传(左)合影。(图/翻摄自《高玉树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