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成衣养大的孩子,从lativ事件看成衣工业

文/枫糖地瓜

最近台湾发生的lativ品牌事件,我在跟功夫小子聊起这件事情时候,竟然一时鼻酸,最后泪流不止。该事件引发了我内心最深的感触、伤痛、失望,我除了心痛还是心痛,难过的不是lativ移除产地标注,该事件固然令人发指,但是我更难过的是整个成衣工业的没落的无奈。

这件事情大家只看到整个成衣产业落寞的皮毛,更令人伤心的问题其实在背后,我为什么可以这么说?因为我就是成衣养大的小孩,成衣的兴盛与没落,从我奶奶、到我父亲,这六十年来,我们全家族的命运跟成衣紧紧相关,成衣养育了我们家族。所以我想我很有资格,告诉大家我从这个事件中看到的是什么。

▲lativ宣布在商品页面拿掉生产地标记,引发网友不满。(图/翻摄lativ网站)

我奶奶在今年七月底因为肺癌过世,她的一生与成衣脱离不了关系。她年轻的时候正式成衣起飞的年代,年纪轻轻奶奶就自己出来开成衣工厂,那个年代的奶奶意气风发、她是上一个世代的女强人。开成衣工厂所赚的钱,我奶奶存了三层房子,可以四处出国旅行到过洛杉矶、旧金山、夏威夷旅行过,每年可以去日本两次,我还记得每年奶奶回来我都回得到日式小和服一件。可想见,当时奶奶算是过着相当令人羡慕的生活。

当时在基隆的成衣工厂,有三层楼一层楼裁布、一层楼裁缝、一层楼剪毛线与包装。1980年代左右,成衣虽算风光但却已经过了锋头,开始要逐渐没落。我在小时候上小学之前,经历过『成衣最后的美好时光』,当时最常做的事情是躺在衣服堆中睡午觉,整叠的衣服是最舒服温暖的床,连棉被都不用盖,起床的时候身上都是毛线头,黏在身上很难清理,却是我去不掉的回忆。

我们家的成衣工厂,是最下游的成衣工厂,专门接收台北一间成衣公司的订单,多数是以美国的订单为主,印象中我们家还做过TOMMY HILFIGER品牌的衣服。

一切从台商可以到大陆经商开始,台湾成衣一落千丈。我当时年纪太小,我已经记不清当时的政治情势,我只知道上小学那一年(1990年左右)成衣开始快速没落,当时我和妹妹正要上小学,家里的两个小孩嗷嗷待哺,眼看成衣下滑的速度之快,我妈妈非常着急。当时台北的成衣公司已经看到未来的情势,打算布局大陆及越南,当时爸妈做了一个决定,我爸爸决定到大陆管理成衣工厂。

所以这个决定开始了我父亲与母亲、小孩长年远距离的生活。在我长大的受教育的过程中,父亲长期不在家,妈妈母兼父职,就这样过了23个年头,直到现在依然如此。父亲从半年回家一趟,到直航之后,每三个月回家一趟。

但是因为长期与父亲远距离,老爸错过了我与妹妹最精华的成长岁月,等到他能够常常回来的时候,女儿早就独立长大各自往自己的方向努力去了。所以我们父女间总是话不多,像是熟悉又是陌生的相处方式始终无法突破。我只能说我们家算幸运,有多少台商过去之后,多少家庭因为二奶的问题,就此破碎。

这就是我看到的成衣。

曾经起飞,造就多少家庭。

又在竞争下急速没落,造就多少家庭的挣扎、痛苦、与分离。

基隆的成衣工厂至今开着。夕阳工业本来辛苦,遇到经济危机的时候更是摇摇欲坠,美国的订单都没了,工厂有时后也会停工好几个月。既然经营不善,为何不关起来?奶奶不肯,她宁愿把她年轻赚来的钱,全部一点一滴的贴回去。我实在不懂奶奶当时在坚持什么。

每天这些阿姨们,早上八点工作到晚上六点,遇到出口的时候常常没天没夜的赶工,我常在抱怨我一天工作十小时,六日躺在家里呼呼大睡的时候,却常看到我老妈六日也要加班,赚得微薄的薪水一万五就算不错,我有什么资格每天喊我上班很累?(惭愧内疚)

那,为什么不收起来?妈妈说:『你叫这些阿姨们怎么办?』

我疑惑,这些阿姨们为什么不去找便利商店的工作,赚得还比较多。但是叫一个已经把大把光阴投注在做成衣的阿姨们转行,她除了这件事情,她不会做其他事情了呀!体力也差了,书也念得不多,你叫她去哪里生存?于是就这样,奶奶一路顶着垂危的成衣工厂,直到她倒下的那天。

奶奶不抽烟、很少做菜,但是却得肺癌,医生也不解。其实很简单,长期在成衣工厂工作,空气中都是小小毛线,长年累积下来在肺部,想要病变还不容易,这样算是职业灾害吗?就算是,也无济于事。奶奶的一生都给了成衣,包括她的生命。

当然这其中还有很多人情的包袱、奶奶来自上个世代的坚持与骄傲,让已经在寒冬的成衣产业,尽管只剩最后一口气也仍然骄傲不死地活着。也因为这样我对成衣产业永远多一份情感与不舍。因为这代表了奶奶的精神、家族的坚强与执着。

成衣的没落,并不是把成衣制作根留台湾便可以解决。因为坦白说,lativ说的并没有错,台湾的确已经没有这样的生产环境可以支援大量的订单。这是事实。劳力的老化、人才断层,成衣工业现在早就只剩下老弱残兵,就算捧着订单给下游工厂,下游工厂也吃不下去,你舍得让阿姨跟阿嬷们一天工作十来个小时,还要六日赶工加班,这种日子年轻如我都过不下去,何况他们有家庭有年纪?到最后甚至有些工厂会找非法印佣、菲佣来做,请问这样算不算MIT?

我是成衣养大的孩子,我当然支持台湾成衣。但是再多的订单,并不能阻止台湾成衣产业没落。台湾成衣的没落不在于订单少了,在于台湾成人力成本高又短缺。

大陆与越南人力成本低又人满为患,老爸的工厂,随便就有2、300个阿姨们,整个村庄的发展可以说都是靠这间成衣工厂带动的,整个村庄的女孩男孩们,十五岁就去工厂做事情,贡献他们三十几年的劳力,台湾怎么可能会有这样的环境?

台湾人力太贵,一个月不到两万的薪水,哪一个年轻人愿意去做?比去便利商店打工喊『欢迎光临』的钱还少,便利商店还比较有前景,何况一个月五万在台北算贫户,请问两万怎么办?超级大贫户?但是一个月一万五的薪水在大陆农村里,却足以让一家人过不错的好日子了。

要有合理薪资,才会有人才愿意投入,才会有希望。问题是,如果提供合理的薪资,想必衣服就会比大陆或越南制作的衣服贵很多,但是贵多少消费者愿意买?更何况,这些MIT的衣服走平价路线。这表示,为了竞争要牺牲价格,最后阿姨跟阿嬷们只能领大陆跟越南的工资!!这个MIT真的帮到忙了吗?接美国的单会不会还赚比较多?!我真的很怀疑。

全台湾人的好心与爱心我都懂。但是大家要想清楚,订单再多,也都是品牌赚走。所以那40个月的年终,都是踩在阿姨跟阿嬷的身上,用他们双手的茧与指尖的伤口赚来的,最下游的工人只能领一件衣服工钱3块钱,一天顶多200衣服,一天顶多600块。即便是有利润,给这些工人们多一点薪水,顶多一件衣服加1块钱(这样就是原本成本的30%了喔)一天800块,请问一个月能多多少?

痛心,每次回家看到成衣阿姨们我就心疼,因为我知道他们为了生存每天认真工作,却因为无奸不成商的商人,赚走了最大的利润。大环境两岸的开放或许是趋势,但长期以来不管是蓝营绿营,政府都坐视不管,没有配套措施与补助、有远见地培育成衣设计人才,迫于竞争,成衣只好出走台湾,或是直接转行。

就这样,让台湾经济起飞的伟大功臣,现在得了癌症病入膏肓,被丢在安养院等死,这个烂疮,被不闻不问了许久,直到最近大家才又开始讨论,但是如何拯救成衣没落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答。

想想韩国为了培育电玩产业,大学积极培养绘图、创意人才、电脑相关产业的配套、经济补助方案等等,才让韩国成为电玩产出的国家,台湾的政府在成衣上,做了什么?只可惜我是蚂蚁,我无力去改变大环境,也只能躲在这抱怨一下。

其实如果知道以上的状况,就该知道lativ一开始打的口号就该被质疑。因为台湾没有这样的生产环境并不是在订单暴增之后才发生的,成衣产业的病入膏肓,五六年前就已经是这样了。该事件只能看出lativ可能犯下两个错误之一:

(1) 如果当初没有做好商业评估,不知道会突然这么红,那lativ没有做好风险考量与后端管理控制,随便给出消费者承诺,把消费者当白痴。讲话都要负责任,尤其是在网民最大的世代里,更应该要品牌承诺负责。这是品牌管理上的错,愚蠢且致命。

(2) 如果lativ早就遇见有这一天,还打出MIT的名号,就真的罪不可赦!因为这一切都是利用消费者的同情心,暂夕阳工业最后的便宜,以博取大众的同情,用同情心与爱国心赚钱。这是董事长良心问题,这是会下地狱受审判的错,是良心的罪,也一切也只是再次证明了商人无祖国与无奸不成商的道理而已。

台湾成衣人力衰老与断层的问题,时装界品牌不可能不知道。所以lativ到底是在帮成衣工业,还是在当商人,大家应该已经心知肚明。我不反对MIT,但是打着拯救台湾夕阳工业的口号,就是过渡膨胀自己,订单留台湾只能解决少数人的民生问题,并没有办法拯救已经病入膏肓的成衣产业。

台湾成衣产业要复兴,要产业转型、要研发新的布料与纺织技术、要有人才投入、要政府政策与经济上的支持。不是一个品牌可以做到的,立意良好但是已经无限上纲,导致现在弄巧成拙。如果还用大量生产、以量制价的思维经营成衣(MIT平价成衣),无疑只是让成衣阿姨与奶奶们领大陆与越南等级的薪水,然后做更久的工作。

我支持MIT,也支持MIT成衣,但只限于『可以帮助台湾传统成衣转型』的品牌与政策。所以购买前,请想一想,你这样的动作,到底是帮到成衣阿姨与阿嬷,还是只是让商人赚到钱。

以上,我没有政治立场,也不想偏袒商人,我只是就我过去三十年所看到成衣起落,发表我个人的观点。谢谢!

GO的编按:此文转载自枫糖地瓜,感谢作者同意ETtoday新闻云将文章全文转载到ET论坛。此文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您的声音与更多参与,来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

推荐《ET论坛》其他人气文章:野兽之道--师大夜市

我不是迷妹/永远的志杰 一时的书豪

看首尔人阅读有感

微小说/雨伞下的音乐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