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见「兔热病」本土病例 死亡率3~6成 恐成生物恐怖武器?
国内首见「兔热病」本土病例 死亡率3~6成 恐成生物恐怖武器?(示意图/Shutterstock)
疾病管制署今天公布国内出现首例「兔热病」本土病例,60多岁男子出现发烧、寒颤、腹泻等症状进而确诊。兔热病是人畜共通传染病,若未经治疗,致死率可达3~6成。根据疾管署网页介绍,由于兔热病可能透过空气传播,被认为具有发展生物战与生物恐怖攻击的潜力。
我国自2007年将兔热病列为第四类法定传染病监测,迄今共通报确诊2例,1例是2011年自美国境外移入,另1例就是今天公布的本土病例。
这名60多岁的本土个案居住在南部地区,有高血压、心脏病、肾脏病等慢性病史,7月底出现发烧、寒颤、腹泻等症状,8月初就医但症状仍未改善,8月上旬二度就医并住院治疗,经血液培养的菌株基因定序后,发现与兔热病的病原体「土伦病法兰西斯氏菌(Francisella tularensis)」高度相似,于8月24日通报,再经血清二采抗体检验阳性确诊。所幸经治疗后症状改善,目前已出院。
若因食用到受病原体污染的食物或水,可能出现肠胃道症状,例如腹痛、呕吐、腹泻等。图片来源 / shutterstock)
●人类感染兔热病途径多元 死亡率最高达6成
防疫医师林咏青解释,兔热病是人畜共通传染病,病原菌是土伦病法兰西斯氏菌,宿主包含野生动物、家畜及多种硬蜱,主要野生动物宿主包含兔子、野兔、田鼠、麝香鼠、海狸、水鼠。
动物间会透过吸血性节肢动物,例如蜱虫的叮咬而感染。
而人类若被带有病原体的蜱虫叮咬、接触到受感染动物的组织,例如野生动物尸体、食入受病原体污染的食物或水,例如生食野生动物、水源被动物尸体或粪便污染、饮用水未经煮沸消毒、甚至吸入被病原体污染的灰尘、尘土,都有可能被感染。
若是被叮咬感染,会出现皮肤溃疡、叮咬部位附近淋巴结肿大;假若是食用到受污染的食物或水,则会引发肠胃道症状,包括腹痛、呕吐、腹泻等,吸入受污染的灰尘或尘土则有可能导致肺部感染。严重可能并发败血症,死亡率高达3~6成,但若经抗生素治疗,死亡率可大幅下降。
兔热病的病原会循环存在于媒介节肢动物及各种哺乳類、鸟類、爬虫類及鱼類之间,低剂量即可致病,潜伏期则与暴露量有关,通常为3~5天,亦可长达14天,流行地区包含北美、欧洲、亚洲及中东地区。目前未看到人传人的报告,且已知一旦感染,将终生免疫。
●个案免疫力低下、恐受不洁食物感染 幸暂无扩大迹象
林咏青表示,个案潜伏期间无国内外旅游史及动物接触史,家中也没有饲养宠物,而根据个案描述没有皮肤及淋巴结症状,大多是肠胃道症状,且住家附近有草丛及鱼塭,同时有野猫出没,研判是食用到受污染的食物或水。
林咏青并指出,个案属于免疫力低下族群,一般健康民众食用到受病原体污染的食物或水源不一定会出现症状,且同住者3人及医院接触者皆无疑似症状,研判属于散发个案,没有扩大感染的迹象,但疾管署仍会针对同住者进行抗体检验。
●兔热病可经由空气传承 恐成生物武器?
至于兔热病的病原菌,是否具有发展生物战与生物恐怖攻击的潜力?疾管署发言人庄人祥说明,这样的说法起因于兔热病的病原体可经由空气传播,相似于炭疽病,才会列在生物恐怖武器的可能病原菌之一,但不清楚是否真有人使用兔热病作为生物恐怖武器。
另外有些人担心家兔或宠物兔是否也有感染兔热病的风险?林咏青说,兔热病主要在野生动物之间传播,家兔或宠物兔没有到野外,感染机会微乎其微。
疾管署提醒,预防兔热病,民众应避免接触野兔、囓齿类等野生动物,也应避免生食野生动物或畜肉,着长袖衣裤或使用驱虫剂以避免受节肢动物叮咬。处理动物尸体(尤其野兔)时,则要戴口罩、防水手套,避免接触或生饮受污染的水。如出现高烧、寒颤、淋巴腺肿、病原侵入部位出现愈合缓慢溃疡疼痛、咽头炎、腹痛、呕吐、腹泻等症状,应尽速就医,并主动告知旅游史及动物接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