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马英九访大陆当真「三面不讨好」?(周忠菲)

前总统马英九一行,9日上午游览八达岭长城。在长城上,马英九与学生合唱抗日歌曲〈长城谣〉。(蓝孝威摄)

马英九以私人身分率台湾青年学子开启的第二次大陆行已接近尾声。从马英九这次「和平、友谊之旅」所引起的关注看,马英九以民间身分,继续在两岸「穿针引线」,表达两岸民众热爱和平,追求共同发展的心声,是人心所向。

马英九抵陆后,台湾政坛的反应复杂,折射出民进党以四成得票率胜选后,台湾社会的动荡现状。有些媒体还发出「马英九访大陆,三面不讨好」的论调,显示出有些人害怕两岸关系的僵局被打破,害怕马英九「民间交往」所取得的成效,影响他们的利益。

所谓「三面不讨好」的要点是,由于「时间错开」,马英九离台前,既未见美国在台协会主席罗森伯格,也未见蔡英文。因此试问中国大陆心里作何感想,国民党心里作何感想。此论调不仅文过饰非,而且鱼目混珠,掩盖了民进党以微弱多数得票率胜选后,「5‧20」新政前,台湾岛内政治局面的东摇西晃。

以下从「美台关系」、民进党当局、国民党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其一,美国对两岸关系出现的动向,其姿态表现为「回避而不发声」。4月1日马英九启程访陆前,罗森伯格第五次到台湾,并在当日见蔡英文跟赖清德。有人解释,如此密集地访台,美国的目的是对「事实台独」执政进行「监军」。

事实上,罗森伯格日程的紧凑与「错位」的安排及其所其产生的效应,是最近一段时期中美关系的战略性调整对「美台关系」产生影响的反应。在趋势上,美国的两岸关系政策可能表现得更加谨慎。「不讨好」的说法是将「美台关系」对台湾政坛的影响「张冠李戴」,搬到两岸关系上,而硬套到马英九的大陆行,不仅逻辑混乱,目的也「不光明」。

其二,民进党政权交接,出现政策切割。对马英九此行,处于当权地位的民进党,在两岸关系中又无所作为,自然是五味杂陈。民进党发言人提出了一些「非分要求」,如要求马英九到大陆谈「主权问题」等。但在行政层面,没有动用工具箱内的「政策」,进行「安全阻挠」。陆委会对马英九大陆行的定位是「文化、教育」之旅。与即将上任的赖清德一贯的「逢中必反」,以及最近表态要「每一个人荡涤心灵」的做法相比,可以观察到新旧政权在大陆政策上开始出现切割的迹象。

其三,国民党方面的反应,有立场东摇西晃的,也有主张根据「一国两区」的「国统纲领」行事的。前者有国民党党内人士提出一种看法,认为马英九为什么非去大陆不可,其实是为了给民进党当「煞车皮」。持此种看法的,还顺势检讨马英九在台湾「大选」期间「发言不当」,作为两面都不讨好的「依据」。后者则肯定马英九大陆行,能够产生让两岸升高的紧张局势出现缓步下降的效果。例证之一,是最近国民党居优势的「立法院」,在涉及台湾用语时,表述为「台湾地区」,而这是依据海基海协两会确定下来的称呼。不过,对马英九访大陆出现杂音,说明国民党内部不团结依然如故。

上述观察显示,没有任何迹象表明马英九大陆行存在「三面不讨好」的问题。进一步分析可发现,「不讨好」这一论调的实质性问题,在于岛内某些势力仍然在谋取小集团的政治利益上「打圈圈」,主张借口「马英九回来可能会被骂」,马英九不能「无功而返」等口实,而与大陆「讨价还价」。这显然不是从民族大义出发,更不是「君子坦荡荡」的应有之道。在中华民族如此重要的关头,不看形势,如此算计,还在拨打「小九九」,真是愧对中华文化,愧对先祖。

目前两岸局势的紧张,是民进党担任「地区安全挑衅者」角色所一手所造成的,这远不是马英九是否成为民进党「刹车皮」,以及是否谈出「和解之道」的问题。而是在台湾前途上,必须坚决反对外来势力干涉,大是大非的问题。大陆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也早有表态,反对干涉,「操之在我」。因此岛内有关认知不能本末倒置。

现在的马英九,「无官一身轻」,不担心被贴上「任务标签」,也不需担心此行是否一事无成。经由「三面不讨好」反衬,更显出马英九此行是应对国际局势和两岸局势快速变化的适时之举,也表达了他对中华文化的崇敬和「以和止战」的希望,以及其个人继续以民间身分,推动两岸关系发展,让两岸更多的年轻人,通过交流、交往,增进相互了解的主张。中国文化素有「见面三分情」的说法,两岸民众都是炎黄子孙,又有什么隔阂不能消除?所以说,马英九访大陆贵在其以民间身分,传递人民的心声。(作者为上海台湾研究会研究员)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