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海峡上空,和平因子还在(周忠菲)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谢锋26日在天津,与美副国卿雪蔓举行会谈。谢锋直言,中美关系陷入僵局的主因是,美国把中国当成「假想敌」。(摘自凤凰卫视)

中美副部长级会谈在天津开启。其间,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会见了美方代表常务副国务卿雪蔓。中国外交部的评论是:「双方的会谈深入、坦率、对两国关系是有益的。」含蓄与审慎兼具。

从中方角度看,谈判有三个看点:

其一,中方在会谈时表示,美国的胁迫外交对中国不起作用。此外,望美方改弦易辙,与中方相向而行,相互尊重,公平竞争,和平共处。「和为贵」是中国文化传统,和平共处是中国的外交原则。中方表达了不放弃和平的立场。

其二,把「民主当炸弹使用」,没有意义。对会谈之前美国频繁打「香港人权牌」、「美军机入台牌」等举措,中方没有「着墨」,重音落在「美国应解决好自己的人权问题」。画外之音:各国国情不一,国民构成不一,民主人权(human rights)不可能统一定义,也难以制定统一标准在全球实施。美国的人权状况,也到了不能「摆上台面」的程度。中国「用筷子不用刀叉」,民主如何在中国推进,如何磨合、融合,是中国的内政,岂容他人干涉?「美国没有权利指手画脚谈民主人权」。更不能由美国一家说了算。

其三,会谈过程中,中方提交了两张问题清单,将重要的台湾问题列入其中。这种交涉方式避免了激烈交锋,待客之余,也亮出了问题:海峡上空,和平因子是否还存在?

本文的答案是——依然存在。

从美方立场看,最高目标是掌控海峡局势,「左右两岸」,战略上达到「予取予求」。然设想不能取代现实。就美国国家利益的标准而言,美国没有真正的「统与战」立场,所谓「反对武统」,「不支持台独」、「介入冲突」,「维护台湾民主价值」等表述,都服从于美国国家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实质上,美国标准是「相对」的。美国立场传递到台湾,也经过了「包装」。

当前,台湾社会流行的一种主旋律认为,「两岸任何一方破坏现状,美国、日本绝不会坐视不管」。这种观点衍生出进一步的结论:「由于中国清楚地认知这一点」,因此,至少二十年,两岸可以继续维持「不统不和」状态。这是将美国的「胁迫」视为构建两岸和平的基础。不可取。美国立场的故意含糊,是对两岸民心呼吁和平的亵渎。早晚要「穿帮」。

那么,海峡上空和平因子依然存在的依据是什么?

首先,中国外交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看,在台湾问题上与美国谈判仍然是重要的。

其次,时过境迁。美国的「实力与谈判」,可以与中国针锋相对的立场,实现平衡。中国有条件「以我为主」。中国发挥和平作用的空间,是扩大而不是缩小。美国霸权再不可「凌驾一切」。

再次,美国对「和平解决海峡问题」的界定,与两岸合力共推和平,并不矛盾。其中影响因子有,中美能够和平共处、两岸政治和经济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等。如最近美国安全事务助理坎贝尔所言:「中美在台海问题上的任何冲突,都不太可能被控制在一个狭窄的地理区域内」。「美国与中国对抗,不能为国家带来任何好处,而是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此外,「台湾牌」还可带来「台独」势力对美国要求的「水涨船高」。一旦美国需要将「台湾牌」变为「控制台独牌」时,在不具备「中美管控」的前提下,美日一手制造的地区不稳定,将成为套住美国的绳索。这种教训,中美关系的历史纪录中,不是没有。

最后,大陆对顽固「台独」势力有坚决打击的决心。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统一传统。「两岸一家亲」、两岸追求「人和」,两岸以中国人文传统为基础,实现「事在人为」,不是不可能。打「台湾牌」是有时间限度的。

中美关系是否进入稳定状态,取决于双方。会谈本身表明,拜登政府的第一要务是美国而不是中国。美国的选择,应该聚焦国内。「打压中国,证明美国不会衰落」的对外政策,是一厢情愿,走不通。而保持中美框架,有利于美国在国际合作方面发挥更大的影响。如国际多边、促进全球增长、共同战胜疫情、环境保护等。

中美双方应就最高原则达成共识,追求「明确而合法的形式」,即美国遵守「三个公报」确定的一个中国原则。从善意出发,行稳致远。

海峡上空,和平因子依然存在。两岸将为此付出努力,形成浩浩荡荡之势。中国的统一,谋之在我,成之在我。(作者为上海台湾研究会研究员)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