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世界读书日与劝读计划(赵尔东)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定每年4月23日为「读书日」。(取自维基)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定每年4月23日为「读书日」,世界许多国家都以各自的方式参与。例如美国政府多年前就推行过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劝读计划,叫做 “Reading is FUNdamental”,意即读书既重要又好玩。

近1000年前北宋黄庭坚告诉我们 「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 这句后来不知道被多少名家引用过,「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成了中国醒世警言,想类似的励志金句,在世界各个文化里都有。

中国大陆近几年在国家主席习近平亲自主导之下,在「读书日」推动活动,并于今年(2022)举办了首届全民阅读大会,他指出:「读书是我终身的爱好。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中华民族自古提倡阅读,讲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传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塑造中国人民自信自强的品格。」

他号召国民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希望全民阅读蔚然成风,让越来越多的人在阅读中不断成长、收获幸福,并能更加自信自强地走向未来、走向世界。这些话意味阅读有助于读者对事情(包括对书的)判断能力的提升,美国艾德曼顾问公司《2022年全球信任度晴雨表》称,中国民众对政府信任度达91%,居全球首位。想这也与民众阅读能力的增加有关。

几与黄庭坚同时,毕昇(972年- 1051年)发明了活字版印刷术,极大程度的方便了书籍的普及性,用现代的术语就是一大惠民工程,它让黄庭坚的「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更具现代化意义。

根据美国出版的《走私者国家》等书的引述,距毕昇400年后,德国通过荷兰盗采走私了中国毕昇的活字版印刷术(与磁器技术),这才有了西元1440年代谷藤堡(Gutenberg)活字版印刷的发明,首次大量印刷了《圣经》,大大有助于西方宗教与文化的传播,可以说,来自东方的毕昇间接成就了西14世纪到16世纪的文艺复兴。

当然,科技不断在进步,今天的读书还包括各类媒体如电子书、电视电影、新闻报导、收音机、中国空间站太空授课等等,《2020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称,中国数位阅读使用者规模为4.94亿人。但手执一本纸张印刷的书,还是有其特别乐趣。

中美两国是世界出版书籍最多的国家。据百度百科数据,2020年中国书籍出版40.4万个品种,总印数为65.2亿册(张),包括《中国科学传播报告(2021)》所称的2020年出版科普图书9853.6万册与期刊发行1.31亿册。这些中国大陆的书籍出版业者们对社会教育与文化起了太重要的作用,他们值得大家的赞美与感谢。中国现是图书大国,但尚非图书强国,目前人均图书拥有量仅为7.24册。

四人帮文革动乱期间,想中国大陆的书籍与文化出版业者也受到冲击,所幸那时台湾出版界发挥了传承中华文化的作用,由大陆播迁来台的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都在台开馆,多年来他们印制出版了大量不同版本的经、史、子、集书籍、包括二十四史、古今图书集成部分、大藏经等,及许多后来在台作者的著作。那时台北市重庆南路书店云集,还有和平东路的旧书市场,蔚为壮观。

现在大多数书店不复存在,最近桂冠出版社也打烊了,但还有几家书局仍在现代数位挑战下坚持着印书嘉惠学子,如三民书局,且书目繁多,从《山海经》到《郑和航海》、从《大唐西域记》到《三藏法师传》、从《徐霞客游记》到《老残游记》、从《文心雕龙》到《说文解字》、从《东周列国志》到《世界通史》…,几乎是应有尽有,无所不包,当然还有大量的财经税赋书籍、世界经典名箸译本、以及传统的经、史、子、集,还附设了儿童店。

此外像远东图书公司《汉英字典》与西方名著译本,远流出版社的现代社会人文心理科目,励志传记丛书,金庸小说等,文星书局的文化创意产品等不少较新兴的业者,他们也同样值得赞美与感谢。

凡此种种,让台湾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一个洞天福地,真是好福报。(作者为航太工程师)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