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台湾选举与尴尬的民意神话(陈星)

民进党胜选,就欢呼自己得到了「主流民意」支持,虽然4成的支持率怎么看都不像主流民意。(示意图/报系资料照)

每到选举,台湾「民意」就会被拿出来炒作一番,似乎选举结果就是民意的直接展示,而有了民意的加持之后,选举结果也就具备了价值性与合法性基础。久而久之,民意就变成了神话,至于民意到底如何,却乏人问津。这次也一样,民进党胜选,就欢呼自己得到了「主流民意」支持,虽然4成的支持率怎么看都不像主流民意。

台湾媒体很长时间都在说台湾有6成民意要求下架民进党。确实,除去民进党得到的4成选票之外,真有6成选票没有支持民进党,但那又有什么用呢?民进党不还是胜选了么,有主流民意又能如何?台湾社会和媒体可能会认为,那不是「蓝白合」没成么,如果成了的话,民进党跪着选估计也选不赢。这是一个无法证伪的问题,没有办法讨论。但反过来看,民意为什么不会自己处理这个问题呢?这就是选前经常讨论的「弃保」问题。如果选民真的不想让民进党上台的话,直接弃保就好了,把选票稍微集中一下,就可以下架民进党。但从结果来看,这种弃保没有大规模发生。支持者各自归队,所谓的「非绿」阵营分裂依旧。

这说明台湾选举中所展示出来的民意理性程度不高,民意也缺乏通过理性过程实现自己目标的能力。在台湾的政治制度中,选民理性是一个类似神话般的认知存在,缺了这个前提,选举本身也就没有多少正当性了。但现实来看,选民理性确实是一个神话,大部分情况下都难以实现。这次选举显示,如果没有精英群体的组织,选民根本无法把民意集中起来实现政治目标。民意是依附于特定候选人与特定组织而存在的,同时民意是需要组织的,一旦失去了组织平台,民意最有可能的形态就是沦为一盘散沙。

因此,选举中展现出的民意并非一定是自主性的存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是政治动员的结果,这种现实与民意「神圣性」形象落差甚大,但现实确实如此。对于个人而言,选民对于候选人的支持总是具象的,不能说没有,但确实较少有选民以政党和政治人物的政策诉求为依据去投票。台湾选举中存在的所谓「铁票」以及「基本盘」,这种投票取向到底是出于理性还是出于情感?其实很容易判断出来,政策理性其实也是一个神话,选举能够提供给选民的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即使是政策愿景,也是与情感宣泄捆绑在一起的。

台湾选举中的「民意」对应英文中的概念一般是Public Opinion,即「公共舆论」,其指涉的主要内容是社会大众针对某一问题的一般性「观点」,离「民意」的丰富内涵差得很远。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民意需要动员,因为政党或者政治人物只需要选民在投票那一个时间点上的情绪性观点表达。「观点」的一个较为明显特征是受到外界环境影响比较大,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也是「舆论」之为「民意」的必然结果。这种民意支撑下的选举其实已经脱离了「选贤与能」的价值初衷,变成了以政治动员与煽动性言辞获取政治支持的技术性问题。

除非出现重大事件,一般不应把台湾选举中的民意呈现与特定的政治议题进行过度联结,两岸关系也是如此。近期经常看到这种联结,即把选民支持某个政党或者政治人物与支持某种两岸关系立场简单等同起来。从台湾民意的复杂性与模糊性来看,这种说法很难成立。选民支持特定候选人或者政党的原因千奇百怪,可能是折服于政党候选人的人格魅力,或者是对政党理念的认同,或者是特别讨厌某个政党或政治人物而支持该政治人物的对手等,很难想像数量庞大的选民因为某一个共同原因支持特定候选人。从民进党等「台独」势力的角度来看,他们非常想把选举民意呈现与两岸关系勾连起来,如此只要操弄两岸关系即可,但现实情况却显然无法画等号。

退一步说,民意对于两岸关系的认知对精英群体的影响也没有那么大。当年「九二共识」在岛内认同度非常高的时候,也没见民进党承认「九二共识」。参选人不是先问民意,而是先问美国,要跑到美国去「面试」,这对一直吹捧「主体性」以及「民意神圣性」的台湾来说,真是一个莫大的讽刺。在绝大部分时候,台湾当局的两岸政策较少会顾及到民众的想法,否则很难理解以两岸如此高的经济依存度,民进党仍然坚持搞两岸对抗。这也正是台湾民意神话的尴尬之处:价值为体,选举为用;外表光鲜,内容贫乏;工具属性,用完即丢。这次赖清德胜选后,对于可能引发的两岸冲突,美国与民进党比台湾民意紧张多了。不过台湾的政治人物显然不会那么轻易放过民意,他们一定要把「民意」绑在其政策上装点门面。未来「台独」势力仍然会不停强调民意,但其实质只不过是不愿意为自己的政治立场负责,拉民意来垫背而已。(作者为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台湾政党政治研究所所长、教授)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