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政府内卷化 治水成口号(胡思聪)

嘉义县新港乡自今2日零时起累积雨量已破300毫米,连新港奉天宫也闹水灾。(新港奉天宫提供∕吕妍庭嘉义传真)

8月初中南部豪雨成灾,极端气候下引起的灾难越来越频繁。近日中央气象局再发布了大雷雨的预报,除了即时的防灾准备之外,因应气候变迁,政府调整我国未来水资源及总合治水计划的工作已刻不容缓,否则未来水灾成患将成为新常态。

民国106年4月行政院提出的「前瞻基础建设」通过特别预算编列,其中「水环境建设」共编8年2507.73亿元,目标是「不缺水,喝好水,不淹水,亲近水」。执行4年后,不但未见建设成效,在今年7月底、8月初水淹南部7县市,路断桥毁、山崩土石流酿灾之后,行政院仍自诩建设治理成效彰显,比诸62年前的87水灾灾情少了许多,退水速度也加快了,真是令国人无语问苍天。

另外,去年和今年世界各地野火、高温、暴雨等自然灾害频传,UNFCCC的IPCC AR6报告明确总结:毫无疑问,气候变迁对人类已达红色警戒界限;而人类是大气、海洋及陆地暖化的造成者,延期1年的COP26会议11月上旬将在苏格兰的格拉斯哥(Glasgow)召开,相信将会督促世界各国制定更积极有效的温室气体减量政策与目标。

台湾这2年来,不但新冠肺炎疫情无力对阵,天灾频仍,民众困顿,百业更是萧条,再加上经贸上又面临国际减排、零碳的诉求,149万家中小企业无异面临海啸级的碳冲击,很有可能成了国家经济危局。「气候变迁应变及调适法」应该积极修订通过立法,以加快国家减碳进程,确保永续发展。

面对极端气候的挑战,我国未来水资源及治水计划调整问题,首先,就7月底、8月初中南部豪大雨致灾,行政部门归因于极端气候、百年一遇等,都是气候变迁所致,其实就是自我认知的偏误及矛盾的推论,无法卸除治水不力的究责。

台湾地区的雨水下水道与污水下水道建设率偏低,除六都有较积极规画建设外,其余15县市相对缓慢甚多,遇有豪大雨便可能宣泄不畅致灾。目前我国雨水下水道采5至10年一次的暴雨频率是否偏低,有检视分析的余地,若采20年一次暴雨频率,其渠道断面、水流坡降反不利常流量,而衍生淤塞、病媒滋生问题,值得就历次致灾数据深入分析。

都市地区建物及不透水面积增加,地表迳流速度加快、流入率及流达率增高,都是造成地面迳流快速汇流的原因,因此,未来进行下水道规画设计时,需要资料的更新。政府应就极端气候发生的频率雨灾损面检讨,利用最新科技及模式,模拟各项灾害发生的动态变化,找出关键点、关键指标值,再据以修订目前法规,因应气候变迁。

至于水利工程,应该是流域性从上游到下游整体规画的系统,尤其中、下游进入城镇人口建物密度高的区域更要考虑土地开发用途,集水面积地形与坡度改变造成的水文特性与集水区密度变化等,若一味沿用老旧资料数据、系数,往往会造成以邻为壑的情况。

水利主管机关在7、8月洪水过后,急着澄清说上游水库在今年上半年已清淤超过2000万立方公尺,淹水后的退水速度也加快,言下之意是水环境建设已见效,但民众要问的是,那清理的2000万立方公尺堆积何处?如果缺少信而有征、可取信于民的证据,就很难不被民众视为烧钱的钱坑计划而已,2005年提出的「八年八百亿,毕其功于一役」,现在检视不就是纯粹口号的明证!

主管机关「内卷化」(Involution)的内耗停滞使系统不能进化(Evolution)而因循怠惰,由每年年底出版的「环境白皮书」中关于「水文、水质」的说明,数年不变可见一斑。

前瞻未来才能决战现在,很可惜,我们的前瞻计划是定着在过去,以至于既看不到前景,也没能解决目前的灾害(早涝频仍)问题,过去经验法则往往不符现实状态,若未检讨修正必然产生系统性的失误。

政府需要以现有科技所观测搜集到的大数据加以比对,修订相关设计;除预防原则外,更须佐以风险分析和后端妥适的管理机制,作为各种工程设计与防灾设施的根据,才足以因应气候变迁带来的新挑战。

(作者为前台湾省环境工程技师公会理事长)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