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文化与教育绝不能政治化(丁鲲华)

现行课纲下,国文课程砍掉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并删去许多文言文经典。(示意图/Shutterstock)

日前,北一女区桂芝老师对台湾教育的看法在网路上引起热烈回响。她认为在现行课纲下,国文课程砍掉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并删去许多文言文经典,不仅使台湾孩子的语言教育不够扎实,也使他们在启蒙阶段错失生命哲学与美学的薰陶。区老师质疑20多年来台湾在「去中国化」的幽灵原则下进行「教改」(教育改革),各级学校师生犹如沉入愈来愈黑暗的深渊,不但无法达成「多元课纲」所谓建构完整体系以引导学生思考生命意义的目标,反倒因「历史碎片化、语文浅碟化」,造成学科能力全面退化,因而呼吁不能因部门主管及课纲设计专家的意识形态,毁了台湾「百年树人」的教育大业。

我完全认同也理解区老师「忧国忧民」的心情。近十年来我因工作关系曾参与接待许多到大陆参访的台湾青年与学生团体,亲身感受「教改」之后的年轻人不仅中华国学根基落居大陆学生之后,连语文表达能力也逐渐劣化。由于缺乏对历史事件前因后果及影响的完整认知,参访古迹胜景时对导览介绍有如「鸭子听雷」,更因不能有效连结各省市地理位置、资源及发展现况等知识,无法掌握「长江经济带」、「西部崛起」、「东北振兴」这类宏观经济规划的内涵,长此以往,即使是与大陆年轻人以相同语言沟通,也很难精准理解深层语意,更遑论未来掌握区域经济商机与成长趋势。尤其现行课纲中的高中历史分成台湾史、世界史和东亚史,中国历史则被并入东亚史,目的在弱化中华传承的意涵,更技术性地抹去八年抗战,刻意淡化大陆人民以牺牲上千万人为代价赢得对日战争,终而收回被日本殖民统治50年的台湾,使台湾得有今日发展。民进党或许窃喜于其利用「本土化」为包装、达成「去中国化」以灌输台湾青年台独思想的手段,然而中华文化是举世唯一仍存续发展的古老文明,无论是文字、绘画、文学、艺术、医药、宗教、哲学如今都还在世界舞台上熠熠生辉,不提故宫博物院馆藏的珍稀瑰宝,即使是近代邓丽君的《何日君再来》、方文山和周杰伦共谱的《青花瓷》、曾在台湾风靡一时的《甄嬛传》、《琅玡榜》等电视剧,乃至如今在欧美成为显学的中国武术、针灸与经络医理,大家之所以能心领神会、融入无碍,都拜我们共同的文化传承所致,这也是后代子孙发掘不穷的宝库,举世欣羡不已,有人却视如敝屣,其愚蠢短视令人叹息。

事实上,无论我们的祖辈是客家、闽南族群或1949年随蒋介石先生迁台的所谓「外省人」,大家同样是由祖国大陆来到台湾定居,也都是中华民族发散的血脉分支。至今许多台湾人的族谱或祖先牌位、墓碑还记载着陇西堂、太原堂、清河堂、颍川堂等祖先来处的「堂号」;假日前往鹿港老街游览老建筑,也可以看到家家都把此「堂号」标于门楣,以示传承。此外,无论是文字、诗词、成语共通共用,在生活习惯上端午、中秋、清明、春节的庆典和饮食,以至敬老尊贤、长幼有序的家庭伦理,都是中华文化传衍。尤其在宗教信仰上,佛教、道教乃至民间所崇拜的关圣帝君、黄帝、神农炎帝、玉皇大帝、保生大帝(泉州、漳州)、开漳圣母(漳州)等都说明两岸一脉相承,来自福建泉州的妈祖林默娘更是台湾本土民众的保护神,各地香火不绝,而这些也是共同造就今日台湾社会安定祥和的要素。民进党想以「去中国化」切断这些联结,实质上就是一场暗黑文化革命,不但可能动摇社会之本,欺世灭祖更将祸延子孙。

政治是一时的,文化是永远的;教育的目的是在培养青年正确的世界观、伦理观以及对事务的判断能力与专业素养。以台湾和大陆在民族血缘、地理和人文的强烈联系,如果青年人对大陆认知不足,甚至因隔阂或偏见造成长期敌对,台海就更可能因误判而爆发战争;而台湾腹地有限,青年人借由文化和语言共通的优势,可就近以大陆为跳板增加选择机会,若内涵深厚、见识广博、谈吐优雅、文采丰富,更有助于自然融入大陆菁英阶层,扩大个人发展空间。总之,无论是过去或未来,无论从历史或地理的角度,我都认为台湾的经济与政治注定和大陆绑在一起,如何让青年朋友正确认知与理解大陆,提早自我定位发挥潜力,促进民族和平发展,这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中华民族历经兴衰起伏,韧性十足,数千年的文化积淀绝不可能因一时、一地或少数人而改变。台湾改不改课纲或减少几篇文言文其实对大陆毫无影响,「去中国化」也不可能完成台湾独立,但却会剥夺学生深入学习传统文化的机会,影响台湾年轻人的竞争力。台湾民众都想永续安定富足的生活,但和平才有经济发展,而用敌对的态度不但争取不来大陆的善意合作,反而会使台湾举步维艰。因此我们赞同区老师的呼吁,教育绝不能政治化,台湾应该立即检讨教育课纲,维续中华文化的根苗使其蓬勃延展,年轻人才有更广阔的未来。(作者为台企联荣誉会长)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