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看世界》出路依旧在于开放(孙太一)

图为美国纽约,几名中国留学生参加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典礼。(新华社)

●疫情后期开放的多国博弈

在疫情后期,决定是否开放、如何开放的因素有很多。但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因素来自于国家之间针对开放后所带来经济效益的博弈。自由贸易、顺畅的国际交流都是重要的全球公共产品,无论该产品由谁来提供,它都仍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全球公共产品的基本属性。而无论是基于斯密、李嘉图所推崇的古典自由学派,还是基于马克思及华勒斯坦的(后)马克思主义,处于全球制造业核心地位且供应链相当完善的中国都能从更为开放、与外部联结更为紧密的环境中获取更大的收益。与之相反的,中国如果放开的速度和力度跟不上后疫情时代全球供应链重塑的节奏,则结构性优势很可能被迅速削弱。

也就是说,在经济层面,当一个国家开放的收益始终大于封锁或半封锁的收益,而相关收益又来自于全球公共产品时,选择不放开或不完全迅速放开的国家将无法实现其潜力,且相对经济收益和竞争力还会因为其他国家开放的更为迅速彻底且使用了相关全球公共产品而有所下降。无法在后疫情时代迅速在重塑全球供应链的过程中获得优势地位其带来的后果可能还会在发展过程中被进一步扩大。我们当前已经可以看到因为美西方政策驱动的影响,一些供应商正从中国转移至越南、墨西哥等地。当前,全面恢复疫情前的经济、交流环境,尤其是恢复航班、取消增加交易成本的要求(如核酸要求)已变得十分紧迫,因为几个月后潜在的更多产业外流的决定可能正在当下被做出,而我们需要给相关产业及人员重塑信心。

●全面开放如何应对未来疫情的风险?

刚才算的是经济帐。但人民的生命无价,全面开放如何应对未来疫情的风险呢?在未来疫情到来之前,总结过去三年的经验、教训并采取行动进行优化、改革将变得十分关键。比如,进一步强化分级诊疗制度,既避免大型医院在未来疫情中医疗资源紧缺且医疗症诊资源供需不匹配,又可以防止基层、社区医院、诊所资源潜在闲置的状况。如果在一穷二白的年代,赤脚医生都能解决一些基本的公共卫生需求,在「强起来」的今天,给「赤脚医生」们「穿上鞋」配上「精良装备」并能协同「作战」,这个最基层令民众信任的第一道防线也应该可以通过体制优化和大众宣传来实现。

有人会说,中国人口基数巨大的现实摆在那里,第一道防线万一还是有很大挑战怎么办?事实上,在这之前还有更显而易见的第「零」道防线,那就是每一个个体自身。对有效疫苗的普及十分关键。而这一点上,光进行宣传是不够的。鼓励更为透明、科学的临床试验数据分享,避免将所有公共卫生目标纯粹政治化,对于提升民众对疫苗的信心而言就变得相当重要了。不要动不动就将疫苗或药品以「中国药」「外国药」进行区分,甚至上升到中医爱国、西医叛国的高度。在公共健康挑战面前,首要考量的应该是有效还是无效,先进还是落后,价格够低能普及还是因为太昂贵而不能普及等更务实的决策点。针对之前疫情中接种疫苗比例较低的群体设计未来如何科普、提升参与度的方案也同样是当务之急。

●政策调整如何获得更多人的支持和理解?

应该有不少人都注意到,在经历长时间的疫情封控之后,虽然解封的政策得到了相当多民众的支持,但仍然有不少人十分反感、惧怕解封,甚至将其称为是「躺平」。无论是主流媒体还是自媒体的内容里,为解封提供依据的实证信息、分析评论在疫情中都较为罕见。也许,在封控时期,统一的舆论对管理提供了一定的助力,但这样的助力在政策调整、转向时反倒可能成为阻力。保留一定的公共讨论空间,允许实事求是、基于实证的分析、讨论,不仅不一定会在需要管控时「动摇军心」,反而既可以在管控中让民众清晰、透明地了解到短期行政行为潜在的周期、明确政策收尾的标准,又可以为在实际政策收尾、调整时积累舆论基础。

●人员交流更应加大力度

中美关系在最近几年滑入低估之后很多人对全面恢复留学生交流有一定的顾虑,尤其是华人在一些国家潜在遇到的各种挑战仍在增加。美国联手盟友、伙伴针对中国加大科技竞争的力度也让很多想访学、交流的学生、学者望而却步。当然还有另一部分人则认为中国发展到这个程度,很多领域已经超越别人了,不需要老往外走了。我觉得,最近北京大学贾庆国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说得特别好,他说:

「即使我们在各方面都超越人家,我们也有必要去派学生出国留学。我们需要在世界上发挥更大的作用。随着国家的强大,在国际上的责任也越来越大。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我们更需要了解外部的世界,尤其在这个所谓的全球化时代,如果真的脱离全球化的话,迟早会变成孤家寡人。」

面对压力,中国不能主动脱钩,人才既要能送出去,也要有足够优厚的条件能吸引回来。在科技领域,美国依然有很多较为开放和包容的顶尖大学、学术机构。比如今年,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的博士生项目就有多位中国人拿到了录取通知书,其中有直接从国内大学(如中科大)毕业的,也有已经在美国学习过选择继续深造的中国人。

无论是经贸还是人才,无论是复盘总结还是对未来未雨绸缪,出路依旧在于开放。(作者为美国克里斯多夫纽波特大学助理教授)

(本文来源《海外看世界》,授权中时新闻网刊登)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