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废打入地下关键在「地点」 美国此事吵40年乔不拢
美国对于核废料永久处置场选址争议不断。(示意图/Shutterstock)
国民党总统参选人侯友宜对核废处理表示,可借镜他国技术「打入地下」。检视美国案例,目前主要问题不在处置方式,而是储存地点,永久处置场选址争议不断,争吵40年仍无果,短期内看不到解答。
基于气候变迁,美国能源部在4月一份报告中,把核能视为达成2030年前温室气体排放减半以及2050年前净零排放等目标的关键;拜登政府去年4月宣布挹注60亿美元(约新台币1907亿元),支持核能设施持续运转。
据官方统计,美国拥有54座核电厂、93座核反应炉,散落全美28州,发电量占全国近20%,占所有低碳电力达5成。自美国1950年代开始使用核能以来,已累积约9万公吨重金属核废料,并以每年多2000公吨的速度增加。
美国非营利核电产业组织「核能协会」(Nuclear Energy Institute)指出,美国核废料主要是使用「先湿后干」贮存。燃料棒退出炉心后,会先放置在40呎深冷却池中,贮存约5年后,再放入内壳以不锈钢打造、外层再以水泥密封的「干式贮存护箱」(dry storage cask)。
「核能协会」核电厂除役暨核废料资深主任麦卡伦(Rod McCullum)对目前处置方式的安全性具有信心,2021年接受美媒访问时曾为此打包票说,「从1986年来,我们装载超过3000个干式贮存护箱,从来没有问题,没出过差错,没有辐射散播出去」。
不过,美国核能目前主要问题并不在核废料处置方式,而是储存地点。
美国核废永久处置场难产逾40年,核废料目前仅能分散处理,暂存于35州80处,其中多为现役或已除役的核电厂内。
根据美国1982年实施的「核废料政策法」(Nuclear Waste Policy Act),核废管理是能源部职责。由于美国核电厂几乎全为私营,政府须支付营运商核废料暂存费用;截至今年4月,支付金额超过100亿美元,估计在永久处置场设置完成前,费用将累积上看309亿美元(约新台币9800亿元)。
事实上,美国早在1980年代初就开始寻觅永久处置场址,最初圈选9个地点,后来缩减至3处,1987年选定内华达州的育加山(Yucca Mountain),美国国会随即通过「核废料政策法」修正案予以定案。
由于政府定案前未先取得地方共识,内华达州大为反弹,更有一说是挑选内华达州作为核废料永久掩埋地,是因为该州议员在国会山庄影响力最小。
这项修正案后来被反对者称为「去死吧内华达州法」(Screw Nevada Bill);1987年代表内华达州当选联邦参议员、后来成为参院民主党领袖的瑞德(Harry Reid),更是把阻挡育加山案当成30年国会生涯重点工作之一。
民间、政治阻力不断,美国时任总统欧巴马(Barack Obama)2010年宣布撤销育加山案执照申请。2020年时任总统川普(Donald Trump)一度反对计划案持续停摆,但后来态度180度逆转,表示他已经听见内华达州声音,「我的政府会尊重你们」。
永久处置场设置之路遥遥无期,「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去年4月刊登一篇专题报导,探讨「美国应该如何处理核废料?」
报导指出,日本2011年爆发福岛核灾事件,让部分美国民众担心起核废存放问题,其中包括住家离目前已除役之加州圣翁诺飞核电厂(San Onofre Nuclear Plant)仅20英里的妇人玛格达(Marni Magda)。
美国南加州爱迪生公司(SCE)2013年因蒸汽系统问题,宣布关闭圣翁诺飞核电厂。但在永久处置场设置完成前,储存在电厂内的1600吨核废料,只能暂留原地。
圣翁诺飞核电厂位于断层带上,玛格达除了担心地震与海啸,也担心海岸侵蚀及气候变迁引起的海平面上升,恐引发安全疑虑。她忧心地说:「我们不能把核废料留在这。」
报导指出,美国政府与专家虽然普遍认为,深层地质处置是核废料最佳解方,但离永久处置场设置完成还很远,短期内将推动「整合性暂时储存」,把散落各处的核废料,集中至一个或多个储存设施管理,确保核废料存放安全。
侯友宜能源政策将核电列为选项之一,他举例,芬兰会将核废料固化,打到地底下;美国则会将它做成胶囊,送到人迹少的地方,再打到地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