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高考300分以下考生逼近20万,庞大的低分考生说明了什么?
2020年全国高校录取已结束,大一新生入学有一段时间了,回头看今年的高考数据,值得深思。
2020年,河南高考报名人数115万,全国之最,远远高出第二名的广东,和北京、天津、上海相比,几乎是这些地区考生的20多倍。考生众多,著名高校又少,河南是中国高考竞争最激烈的省份,没有之一。
在这种氛围下,河南考生的勤奋努力程度也是有目共睹且数一数二的。
今年河南高分考生数也创造了历史最高,仅理科600分以上的便达到4万多人,然而考600分以上却还不能保证进入一个好一点的大学,一时成为舆论热议的焦点。
但没有人注意的是,另一方面,河南的低分考生也创下最多的纪录。
高考750分满分,河南300分以下考生有多少人?200分以下又有多少?人数之多,可能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有人发我一张表,显示河南300分以下的考生多达49万,问我的看法。
这组数据,只是简单按官方公布的高考报名人数,减去各省一分一段表300分以上的人数得出的。但实际上,高考报名总数中包含了大量的中职单招人数,并非传统意义上7月份走进高考考场的人数,因此,简单相减肯定是错误的,差距比较大,应该减去单招人数,也就是中职报名人数再计算。
也是这个差异,导致很多人错误计算出庞大的复读生人数。即报名人数与以前不同,有中职的很多人,不仅仅是普高的学生。很多中职学生只参加单考招生,总分不是750分。
不过仔细研究后我发现,虽然没有近50万那么多,但低分考生着实不少,也远远超出我的想象,相信也超过了一般人的想象。
根据河南省招办公布的2020年一分一段表,100-300分区间的总人数是15.8万,其中100-200分的是3.1万。100分以下人数是多少?招办没有公布。
不过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其他地方的数据。在江西,也是一个考好大学很难的地方,100分以下的考生近1万人,而江西考生总数仅有38.94万。
黑龙江公布了全部的一分一段表,虽然报考总人数官方公布的是21.1万,但根据一分一段表,参加了7月高考的只有18.3万人。在这其中,理科300分以下(不含300分)的25713人,占比是22%,其中包含了2291人是零分。文科300分以下(不含300分)的则是23103人,占比约35%,其中包含了2746人是零分。
根据这些数据,我们简单做一个推测,在河南100分以下的人数至少是上万的,达2万人或者3万人也属正常。换句话说,河南300分以下的考生,至少也在17万人以上吧?
300分以下是什么概念?如果按百分制换算,在河南就约等于有17万以上考生的分数是30多分,其中还有大约4万以上的考生不到26分。在黑龙江,就约等于有超过35%的文科生、22%的理科生在40分以下。
是疫情的影响吗?可能有,但显然不是主要原因。回溯三年的数据,我们会发现,低分考生数字每年都有波动,但一直是一个巨大的群体存在着。多年前,因为某省零分与100分以下的考生过多,还曾引发公众质疑,于是很多省市不再公布100分以下的考生人数。
是智力智商的问题吗?显然不可能,怎么可能上万人甚至十几万人智商不够?
是试题难了吗?显然不是,今年全国各地高考高分考生人数普涨,分数线也随着普涨,恰恰从一个侧面说明试题难度稳中有降,偏简单了。
是老师的水平问题吗?显然也不是,这个分数连基础的基础都没有拿到。近年高考试题难度在保持稳定的同时,为了减负,简单化、水平化趋势明显,考察基础知识的送分题分值也远不止这点分数。如果说更高分数段人少是因为师资水平问题的话,300分以下的基本和师资水平是无关的。
那么,答案只有一个:这些孩子没有学习,或者说不愿意学习。
对于有些孩子,可能坚持参加完高考,就已经是对父母最大的回报与交代了。至于那些低于200分的孩子,恐怕随便在大街上拉一个人进考场,可能也会比他们考得好,因为这些人可能更珍惜这个机会,考试会更认真。
我大约能想象出,对于一部分孩子,参加两天的高考几乎是一场折磨。因为在教室里认真坐两个小时,不能玩手机、不能左顾右盼,是很难的事情。
这一组庞大的数字,给我们揭示了一个基本道理:无论什么原因,总有一些孩子是不愿意学习的,或者说不喜欢学习的,还不在少数。
因此,我们就更能理解高考期间总有一些孩子丢三落四或找错考场,或因为找遗失的手机而错过入场时间:对他们来说,还有比高考更重要的事情。
这一事实也提醒我们很多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研究者与政策的制定者,千万不要想当然,默认孩子们都是喜欢学习的,愿意学习的,甚至自觉努力学习的。比如动辄谈到互联网与大数据带来的自适应学习如何伟大神奇,自适应学习的前提是他愿意去学习,主动学习,是自律的学习,这种孩子有多少?
这一事实也提醒我们很多家长,无论什么原因,这些孩子并不适合继续走追求文凭这条道路。这些孩子可能也很聪明,也有自己的长项,更适合其他的发展路径,而不是高考,最后上好大学。毕竟,条条大路通罗马。更重要的是,在这条拿更好文凭的道路上,无论什么原因,他们已经不再合适狂奔下去了。
我们今天做详细对比的这批孩子都是7月高考的普高学生,并没有包含高考报名中的中职学生,这么多的低分数据也再次提醒很多家长,需要对自己与孩子有一个清醒的评估,孩子到底适合什么?
坦率地讲,可能并非中职的分流扼杀孩子上大学的梦想(事实上可以考高职的),对于多数人,已经不再合适走这条路了。为什么不调整自己的心态与发展轨道,比如职业教育,尤其是孩子喜欢的方向,其实也是一个更合适的选择。
这组数据也提醒高校,无论如何,有相当一批学习习惯并不好的孩子进入了高校,如果还用过去精英大学时代的培养教育思路、模式,必然会遭遇艰难的挑战,也是为难自己与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