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建噶瑪蘭紀念公園 紀錄140年遷徙族群歷史

花莲新城乡公所保存噶玛兰族开垦历史,建立「噶玛兰(Kebalan)纪念公园」,并设置高达6.5米意象柱。图/新城乡公所提供

噶玛兰族18世纪末因汉人开垦,被迫从兰阳平原往花东迁徙,其中花莲新城乡乡嘉里地区曾是族群开垦世居聚落。新城乡公所为保存这段历史,争取及自筹1250万元,建立「噶玛兰(Kebalan)纪念公园」,并设置高约6.5公尺意象柱,噶玛兰族后代有寻根感念场域,保存历史文化。

据花莲县志记载,噶玛兰族迁徙至新城乡嘉里地区一带,该地旧称为「加礼苑」,19世纪中叶为开垦世居的聚落,总人口数多达6000人,建立聚落距今约有140年;后来因加里宛战役,流放到花东纵谷地区,族群势力瓦解。

乡公所表示,全台噶玛兰族人口约1572人,仅占原住民族总人口数0.3%,人数稀少,乡内族人数目前有105人。公所在正名过程中,以体现濒危族群重振文化为主轴,透过丰富多元文化族群底蕴,建造纪念公园,让噶玛兰族后代有寻根感念之处。

乡公所于2022年起规画建立噶玛兰纪念公园,争取花东基金挹注900万元、县府补助200万元及自筹150万元等经费,去年底启动工程。新设悬臂式人行道、彩色栏杆、舖面采喷花地坪等,更设置1座高度约6.5公尺、直径约2公尺的噶玛兰族意象柱。

乡公所原民所长曾秀英表示,地名是先民的脚印、历史的缩影,更是人与自然争地留下的血泪证据,从地名一窥地方开发史及踪迹。噶玛兰族纪念公园蕴含的意义,包括历史面、地理面、文化面、情感面等,是踏寻旧地名的重要性,希望唤醒乡亲及噶玛兰族人对先民缅怀、敬意,及孩提时的记忆,凝聚社区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