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10万混圈子,最终还是失业了”

前段时间,一位房地产行业的朋友,因公司结构调整“意外”失业,求职也屡屡碰壁。

而在此之前,他为职业发展前前后后投入近10万元在“混圈子”这件事上。

从行业峰会到校友交流会,从线上技术论坛到线下牛人见面,以为这样就能拓展人脉,积累资源,让其在职场立于不败之地。

对此,他无奈道:“不都说‘圈层决定人生’吗?我混的圈子也不差,怎么到头来还是一场空呢?”

01 为了“混进圈子”,

这届职场人有多敢花钱?

俗话说:“跟着千万挣百万,跟着乞丐会要饭。”

在这个利益至上的社会,一个优质的圈子对职场人来说,更像是一种软实力。不仅能有机会结交各类优秀人士,获得行业资源与人脉的几率也大大提升。

确实,想要提升认知,开拓视野,获取更多信息的最快方式就是“进圈”。圈子内获取到的优质动态信息源,也成为我们实现职场进阶的重要途径。

因此,为打破自身与圈层之间的壁垒,有人不惜几千上万,只为一张行业大佬的见面会门票;有人专门请假,打飞的参加峰会论坛。不管多忙,每一场的行业交流、同城聚会也绝不缺席。

以为只要肯花钱,逆袭人生便是早晚的事。殊不知,有句话说得好:人永远赚不到自己认知以外的钱。

要知道,人的行为都是围绕着自己的认知去做的。如果自身未能跳出舒适区,破除过去的局限思维,很难为他人提供价值。那么即便花再多的钱混圈,也是做无用功。

02 进圈容易,混圈难

在网上看到有人发帖诉苦:自己通过某次交流会,认识了一位上市公司老总,彼此相谈甚欢,甚至约好了下次一起喝茶聊天。

网友当时正处于事业瓶颈期,于是回家后,想重新联系老总,参考一下他的建议。结果发现,对方根本没通过自己的好友申请。

底下评论一针见血地指出:“有硬实力才能拥有话语权”。

说到底,混圈子的核心价值是交换,而交换是建立在对等关系上的。就像雅虎创始人杨致远曾说过:“你的社交圈就是你的净值。”

不论是加入新圈子,还是与他人链接,实际上都是在为自己不具备的资源买单,继而从认知的碰撞和交流有所收获。

如果自身能力与所处圈子不匹配,也没有能让他人从中获得价值与收获的认知,即便投入了再多的时间、精力或金钱,仍然难以获得真正的认可和支持。

而真正有用的资源,不是找的,而是换的。你想要找什么资源,就要先有相应的筹码去换。在自身实力不强的前提下,单纯依靠金钱来混圈子,反而是种短视且无效的投资。

只有能力足够,值得与圈内人交换价值,才能真正融入圈子,最终获得自己想要的。

03 强大自己,比混圈子重要一万倍

主持人马丁曾说:

“其实所谓的圈子、资源、人脉,都只是衍生品。只有自己修炼好了,才会有别人来亲附。一个强大的人,不会把太多心思花在取悦别人上。靠混的人,最后很可能只是个混混。”

不能否认,拓圈确实有可能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机遇,但前提是你能“接得住”。

“混圈子”这件事,本应是我们实现目标的手段。但若是当这件事成了目的,反而本末倒置了。

毕竟,圈子质量良莠不齐,许多圈子不仅不能给我们带来些许好处和提升空间,反而还会让我们陷进欲望和人性的泥潭,徒增烦恼。

另一方面,大佬的圈子不需要小弟,专家的圈子不需要新手。圈子的人脉和资源都是建立在自身价值之上的。高质量的圈子都有门槛,即便想进去,也得先对比一下其门槛和自身的实力是否相符。

如果自己不具备竞争力,再如何混圈,对自我的成长很难有实质性帮助,甚至还可能成为阻碍我们职业发展的陷阱。

因此,与其辗转各种浮光掠影的场合,来回赶场去混关系。不如更多地专注于提升自我实力。同时真诚主动地与他人产生链接,为彼此间的信任与合作打好基础。

在定位没确定好前,不要过早焦虑资源和人脉,控制一下自己的想要拓圈的冲动,好好去打磨自己的优势和专业能力。

而这,才是你进圈子真正的入场券。‍‍‍‍‍‍‍‍‍‍‍‍‍‍‍‍‍‍‍‍‍‍‍

来源 | 智联招聘(ID:zhaopin-com)

作者 | 海越 ;编辑 | 呼呼大睡

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早读课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