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旗消金退出台湾 留下两大启示

花旗深耕台湾市场将近一甲子,更立下多个里程碑,今年喊退,令业界不胜唏嘘。(图/远见提供)

美国总部不玩了!花旗银行出售台湾等13个市场消费金融业务,震撼金融圈。未来只留下不需分行、利润率高的企金业务,花旗的盘算是什么?

究竟「花」落谁家?今年4月21日,全球重量级金融巨擘──花旗银行,宣布出售全球13个市场的消费金融业务(简称消金),包括台湾在内。

近几个月,想要购买花旗消金业务的买家时有所闻,却仍未拍板定案,并购进度受到高度瞩目。

九年前,看上台湾消费力,外商银行全力瞄准台湾,前仆后继地加码投资,掀起一波整并潮,更炒热财富管理及信用卡市场。但九年后的今日,外商银行们纷纷举白旗「不玩了」,宣布退出台湾市场。

其中,花旗深耕台湾市场将近一甲子,更立下多个里程碑,今年喊退,令业界不胜唏嘘。

从企金起步,再跨售海外商品

时间回到1965年,花旗银行在台北开设第一家分行,当时发展第一阶段,是从企金起步。

中华信评金融服务部资深副总张书评观察,花旗起初在台湾营运动能,是透过联贷取得企业金融(简称企金)客户,再跨售花旗海外的企金商品,打下第一只脚。

其后,花旗于1989年率先将国外信用卡消费和支付的观念,带进台湾,为首家在台湾推出信用卡的外商银行。

很多人的第一张信用卡,就是向花旗银行办的。张书评只有两张信用卡,一张是薪转户银行信用卡,另一张就是花旗信用卡。

他分析,在台湾发行信用卡并不赚钱,必须砸重金、给回馈,客户才埋单。但花旗有能力把信用卡业务做到赚钱,且在台湾占有一席之地,关键在于精准找到对的客户。

一位金融人士分析,吸取国外经验,花旗客户定位和筛选,主要以中产阶级为主,人均刷卡余额,却名列前茅,含金量相当高。

再者,花旗善于运用客户名单进行跨售,从信用卡、保险再到财富管理一条龙,引起众多同业们相继效仿,且利润就是比较高。

只是,当消金业务扩展到一定阶段,中产阶级客户饱和,势必要向下扎根,走向一般大众。但现实很骨感,花旗据点数根本无法与国泰世华、中信等本土大咖比拟;身为美商,花旗高度以绩效、利润率为导向,更舍不得让利。

一位曾与花旗交手过的金融人士观察,不少花旗高阶主管,都是重业绩远超过客户或员工的人。因此,在财富管理的业务上,花旗客诉案件一直是银行前五名。

该金融人士说,很多外商都一样,急功近利。后果就是失去客户,然后撤出市场。

坚持不作利润低的生意,企金方面,花旗也难和官股银行竞争。为此,才会出现停滞点,人才也纷纷出走。

曾在花旗工作逾十年的市场人士分享:「过去商科毕业生就业的第一志愿,就是花旗银行。」

「金融黄埔军校」养出小花帮

花旗有「金融黄埔军校」之称,培养的「小花帮」董总们,像是中信金总经理吴一揆、富邦金总经理韩蔚廷、国泰世华银行董事长郭明鉴、台北富邦银行董事长陈圣德等人,皆是一号佼佼者。

小花帮骨子里的外商DNA,善用金融数据、勇于创新的「狼性」,也带动整个金融市场的朝气蓬勃。

而近年来,数位金融兴起,即便花旗拥有先进的金融科技技术,但比起本土银行纷纷砸重金,成立数位子品牌、数位帐户,甚至跨业结盟优化支付体验,来对抗街口支付、LINE PAY等后起新秀,作风似乎稍嫌保守。

也因此,台湾这一波数位消金战局,花旗的市场声量,始终冒不出头来。

另一方面,数位浪潮下,消金利润又不断被压缩,也让美国花旗集团新上任的执行长范洁恩(Jane Fraser)无法忍受,大刀阔斧,做出重整亚太区消金业务的决定。

未来在台湾,花旗仅会留下不需分行、利润率高的企金业务。

摊开花旗在台湾的获利,事实上,仍居于外银前段班。

金管会统计,花旗台湾子行2020年税前盈余97.59亿元,比渣打银的27.8亿、汇丰银36.76亿及星展银9.41亿,加总起来还要高。

金管会统计,截至今年5月底,花旗〈台湾〉银行信用卡总流通卡数达285万8189张;虽6月底已下滑至285万1919张,但仍居外资银行之首,消金实力可见一斑。

花旗消金不留在台湾,主要是美国总部不愿再砸钱、跟本土银行玩这场「数位消金游戏」。

在范洁恩眼里,美国才是主要市场,海外市场若获利爆发性不高,撤退,反而能更有效运用资本。

张书评认为,花旗消金离开台湾市场,对本土银行是学习,也留下了两大启示。

首先,花旗在台湾发展脉络,是银行做海外拓点时,很好的借镜。

本土银行积极打国际杯,发展海外厂,多数都走花旗在台营运模式,不贸然砸钱在消金业务,先打好企金基础,带进高阶的财管客户,再进一步思考拓点的必要性。

第二个启示是,也应重新思考据点的价值。也就是,据点不再是消金业务拓展的关键,「并购」可能更省事。

近年数位浪潮席卷而来,多数银行已对申请新的分行,兴趣缺缺。这也代表过去透过分行取得消金业务时代已经过去。

目前,花旗消金业务的第一阶段出价已结束,买主仍众说纷纭,外商、本土银行都被点名。

有金融业高层观察,最有兴趣的是其他外商银行,买了花旗消金,在台湾外银的消金业务就是市占第一名。

而本土银行觊觎的是,花旗的消金客户具有基本财务实力、资金需求和消费余额,且信用条件也不差。

银行取得消金客户后,可透过加强跨售商品,例如花旗消金客户若过去没有买保险,就可销售银行保险或基金商品。

金管会对外资释出三大善意

至于金管会,则深怕花旗银行撤台,引发骨牌效应。

7月20日,金管会修法放宽外国银行分行兼营债券、证券承销及自行买卖业务等三大规定,被解读为「对外资释出善意」。

但看在金融人士眼里,意义并不大。「台湾一直有外资想要撤,市场传言汇丰要撤,也传了至少十年,很多金融机构都想要撤,私下默默在找买主。」

不愿具名的金融高层说,这也反映台湾市场政策对外资,并没那么友善。例如,金融监管常用放大镜看待,出了问题就裁罚、禁止业务,花旗近年也陆续被罚很多钱。

像是今年5月,花旗(台湾)银行未审慎评估客户风险,违反洗钱防治规定,被金管会重罚台币1000万元,吃下金管会实施「洗钱防制」措施以来开出的最重罚单。

台湾银行正面临新一波数位消金大战,花旗消金退出台湾,也可让本土银行思考,如何以现有资源,挖掘利基业务,而这也是未来银行在消金市场的致胜关键。

本文作者:廖君雅

(本文摘自《远见杂志9月号423期》)

《远见杂志9月号4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