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李行导演
李行导演于1995年获金马奖终身成就特别奖。(本报资料照片)
1963年李行导演参与,由中影制作的「蚵女」在鹿港拍摄外景。(本报资料照片)
一早接到家云导演来电,知道李导演于昨(2021年8月19日星期四)晚9点50分离世而去,相信电影圈与李导相识的朋友们,都会有很多的感触。
最初进入电影圈李导演当演员,后来走入幕后担任导演,第一部执导是1959年台语影片「王哥柳哥游台湾」造成轰动,续拍第二集。接着是描述族群融合喜剧影片「两相好」票房亮眼,第三部「街头巷尾」描写在大杂院一群善良来自各方的市井小民。这三部影片可为李导早期为族群融合的三部影片。
记得「街头巷尾」影片开始,拾荒者「石三叔」(李冠章饰)工作完毕回到住处,大院子有刚放学的学生,抱着孩子的年轻父亲等等...出现了字幕:
「这个故事发生在这个都市的某个角落」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没有仇恨,只有爱」
李导演接着进入中影拍摄作品有 「蚵女」、「养鸭人家」、「小城故事」三部以乡村小镇为背景本土故事。还有以当时小儿麻痹患者郑丰喜为背景的励志影片「汪洋中的一条船」,两部充分表达李导重视家庭伦理的影片「秋决」,一个被纵容溺爱的囚犯故事,以及寡居妻子在礼教与情感挣扎的故事「贞节牌坊」。另有「早安台北」、「婉君表妹」等,迄至1986 年「唐山过台湾」最后一部作品。担任导演二十七年,作品多达二十一部。
期间李导演一直是金马奖常客而且屡屡得奖,自从台湾新电影兴起,电影拍摄语言与风格有了大变化,李导演停止拍片。接着积极参与各种影界活动,自称为电影界「永远的义工」。
两岸开放后电影交流活动频繁,李导演特别得到对岸影界的推崇,经常研讨李导演作品,颇被重视。参照历史的脉络,李导演在国内最活跃的十多年,正是对岸文革,在政治活动背景下,电影领域作品贫乏单调。而李导演作品崇尚伦理道德等传统精神,电影背景从台北、南投、三义、高雄、花莲包括台湾各处,山川稻田美丽的风景,小镇街道生活的趣味,而且剧中都是朴实、善良,勤恳的小人物,剧情温暖、包容、宽厚,充分呈现了那个时代欣欣向荣的特色。这些正好镶钳到对岸同一个年代,补足了那段电影的空白,增添那个时代的温暖,那正是他们缺的。如今展开历史的折页,这是必然?还是偶然?
导演除了电影作品贡献良多,为人处事足为典范,只要是电影圈的事情他从不落人后,人热情、个性率直、急快,讲话中气十足,忙起来,让人紧张。可是只要李妈妈电话一来,导演声音即刻变得温柔和蔼,而只要李妈妈出现,导演自然流露出温柔的笑容以及关爱的眼神,朋友们都看在眼里。导演走了,想到李妈妈,悲伤之余,会不会想到两位近一甲子难得的幸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