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两岸供水的酸甜苦辣 话剧「共饮一江水」戏说从前

原创话剧「共饮一江水」,在厦门沧江剧院再次上演。(图/金津摄)

今年6月在海峡论坛期间,根据「金门自大陆饮水工程」的真实事件改编的原创话剧「共饮一江水」,在厦门沧江剧院再次上演。这部话剧是由福建人民艺术剧院创作排演,编剧为三度获得「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的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院院长曾学文,在创作期间他浏览了大量新闻报导、档案资料,阅读金门的地方史,采访当事人,花了约一年时间才完成剧本。话剧内容是通过讲述供水工程中的关键事件,演绎两岸同胞同心协力、百折不挠、水乳交融的故事。

「金门自大陆引水工程」主要水源来自福建省泉州山美水库,经由晋江供水系统送水至金井海堤出海,衔接金门方负责的十六公里海底管线到田埔水库。满足金门未来三十年中、长期发展用水需求。整体工程虽然历时三年在2018年8月5日启动通水仪式,但该计划的起源可追溯自1995年。由大陆福建省水利水电厅(现水利厅)组成「金门、马祖供水规划领导小组」(后改制为金马供水工作小组),进行该计划前期工作。而我方经济部水资源局(现水利署)为因应水资源需求,并配合小三通之推动,于2000年乃着手评估自境外引水政策,完成「金马地区与大陆通水之影响评估及规划报告」。而后,经两岸官方于2002年会晤进行「金门与大陆通水计划」资料搜集与意见交流,遂开启引水计划沟通桥梁。自此,针对引水计划相关作业细节,两岸历经多达三次工作会议及八次技术商谈,至2015年六月,终由双方水利主管机关(我方经济部与陆方水利部)及执行单位(金门县政府与福建省水利厅)达成供水水源、水量、水质标准、合作模式、购水契约期限等多项共识,并于同年七月二十日完成购水契约签订仪式,开启引水计划重要里程碑。

话剧「共饮一江水」完整呈现两岸通水的故事情节。(图/金津摄)

两岸通水是一场长达23年的「马拉松」,总长28公里、跨海仅16公里的输水管道,却历经23年漫长才最终完成。「这其中纠葛的人物、故事绝非一台戏所能完全承载的。」话剧「共饮一江水」导演孙超说,这就要求在创作主旨的统一下抓大放小、删繁就简,以核心人物的视角推动贯穿动作。

话剧「共饮一江水」为两幕结构,共十六场次。第一幕九个场次,时间背景为1995年至1998年,事件发展和人物关系推进比较集中。第二幕七个场次时间跨度18年,各场次的事件相对完整、独立,表现形式较第一幕更自由,有几处使用心理空间的处理。剧本整体风格生活质感饱满,地域色彩较浓厚,朴实中有诗意化的表达。

编剧曾学文提到剧中主要人物王国兴的原型——时任福建省水利水电厅厅长陈国梁,是供水工程最重要的当事人之一。「我在采访陈国梁老厅长时,他对我说过一句话:「我们这么多任水利厅厅长像接力棒一样,一棒一棒往下接,有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才把水贯通到金门。」这部话剧把福建沿海向金门供水工程从历史现实搬上舞台,记录了这些为解决金门用水问题而不懈努力的人,向他们致敬。

作为台湾的观众在看完该剧之后,除了感动之外还有一些小小的遗憾,这23年金门本地人士的奔走与努力,在剧中较少被着墨,期待能有part-2的推出,这样将能更完整呈现两岸交流的过程。

话剧「共饮一江水」演出后,受到两岸民众的喜爱。(图/金津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