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俞大维 台湾还有国士吗?
(图/于家麒翻摄)
在愈发纷乱起来的世局中,想起刻正在台大图书馆展出的「回眸俞大维」,内心有很深感触:今之国士安在?若有国士,对时局奈若何?
被誉为「国士无双」的俞大维一生际遇,可谓传奇。他早年与陈寅恪一起留学美国,得到哈佛大学数理逻辑哲学博士;后转赴德国,学实用的兵工弹道。这转变太惊奇,却只有一个理想:强兵救国。1928年陈仪受蒋介石之托,到德国探望留学生,一方面寻找人才。弹道专家俞大维、经济博士张果为都是他引荐的。
1933年俞大维担任兵工署长,深知工业发展要在科研扎根,所以九一八事变后,成立许多研究发展机构,如理化、应用化学、航空兵器、军用车辆等多个研究所,并高薪聘请德国弹道学权威来教导协助,培育许多人才。
难得的是,他深知武器品质关系整体战力,必须提升制造能力,建立军品规格与检验制度,于是在各兵工厂设立工具、样板工厂,建立产品验收与整套品控制度。这一点很重要,16世纪明朝就从葡萄牙人引进大炮制造技术,却一直无法做到精准有效,以致于在对付大清的战争中屡屡大败。
而他的清廉则让德国人刮目相看。向德国购买大炮的经费依惯例有回扣,他直接请他们转为购买,于是多了好几管大炮带回来,让蒋介石都大吃一惊。(只不知现此时向美国军购的几千亿,还有多少回扣?)不只如此,俞大维还引进当年留学欧美日等国及国内大学的理工科人才,参加国防科研及武器弹药生产,更培育许多人才到国外留学。俞大维主持兵工厂业务长达14年之久,有「兵工之父」的美誉。
他最著名的莫过于八二二砲战中,身居金门第一线,直面中共第一波冲击,受伤而返,直接找美军求援,为扭转战局带来奥援。而他一生未加入过国民党,却深得蒋介石信任。俞大维对蒋介石一直遵行着「君以国士遇我,我必国士报之」的古礼,终其一生,每年必至慈湖祭拜两次。
和俞大维一样抗日报国的还有李国鼎。李国鼎是庚子赔款所派出的第二届公费留学生,公费结束,他的指导教授罗塞福德为他安排了英国伦敦皇家学会的奖学金,继续在剑桥研究。然而七七抗战消息一传来,他无法安静读书了。他决定去请教他的老师。
罗塞福德说:「这场战争的决定因素可能在空战,而不完全在地面战。你是学物理的,懂得物理基本知识,包括声光学和电学,正好可以应用到防空设施,如照空灯和测声机。」
听完老师的话,他毫不犹豫,立即束装。他还和德国的中国代表连络,参观了照空灯和测声机的工厂,回国后立即加入防空部队。其后他教书、做研究,还参加资渝钢铁厂的设立,从理论物理,走向实用科技。
为抗战报国而返国献身的知识精英当年不知凡几。《中国时报》创办人余纪忠当年就立刻从英国搭船回来参加抗战。这是一个为国家可以舍身忘死,放弃个人的权位,一心要让国家站起来的时代。这个世代的知识分子,让后世看见一种生命的典范,一个高风亮节、铁骨铮铮的人格。
看完俞大维展,走出台大图书馆,望见前方的椰林大道,忽而想到,这个台湾最高学府,出过4个总统,但「这个国家」有培养出脊梁挺直的国士吗?一时间,想起杜甫的《秋兴八首》:「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唉!回看台湾乱局,不禁感叹:台湾还有国士吗?(作者为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