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迷后还有意识吗?科学家新招 找到沉睡在大脑里的人

昏迷后还有意识吗?科学家开发新方法,找到沉睡在大脑里的人。(示意图/Shutterstock)

昏迷后的人还有意识吗?我们如何与他们重新搭上线?意识对医学界一直是个谜团,不过有科学家尝试开发了新的监测方法,为沉睡的人打开苏醒的生机。

杨德昌导演的电影《一一》里有一幕,老婆婆下楼倒垃圾后陷入昏厥,从此一觉不起。医师叮嘱家人多陪陪婆婆,妈妈便对儿子说:「从今天起,我们每个人每一天都要跟婆婆说话,这样她才会醒过来。」

昏迷的人,真的还有意识吗?他们是否能感知刺激,即便无法给予回应?我们又该怎么与他们对话?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米兰大学的脑科学专家马西米尼(Marcello Massimini)开发出一套全新监测方法,并运用新指标「扰动复杂指数(Perturbational Complexity Index,PCI)」,更精准地判定患者的意识。

●找到沉睡在脑内的人 PCI让家属重燃希望

临床神经生理学专家柯曼杜奇(Angela Comanducci)曾在马西米尼旗下受训。离开实验室后,她第一线治疗意识障碍(DOC)的患者,亲眼见证了PCI的临床影响力。

2020年6月,一名21岁、脑部严重受损而昏迷的女子,被送进柯曼杜奇的病房。「所有临床诊断的测试、实验,都指出她脑内不存在意识活动。」女子的病情非常悲观,家人一度被告知,她很可能永远不会再醒来。

但当柯曼杜奇使用马西米尼的新方法,量测该名女子的PCI,所有人都震惊极了。「只有短短几秒钟,我在萤幕上看到,她还在,在她的大脑里。」这名女子的PCI显示,她的脑内仍存在高度整合性,被判定为尚有极低度的意识。

柯曼杜奇因此对复健人员说:「你们现在起要扮演侦探,四处搜寻、把她找回来!」

接下来数周,复健人员开始定时去移动患者的手指、手臂、腿部,借此刺激她的大脑。他们对着她说话、想要得到一点回应—可能是叹口气、也可能是眼球的微幅转动;医师并开立一种名为阿曼他丁(amantadine)的药物,试图激发脑部仍然健全的区块活动。

1个月后,女子的手指有了动静。在复健人员的帮助下,她渐渐能移动更多手指,用手指活动来回答简单的问题,开始与外界沟通。

●「意识」可能存在 只是我们感觉不到

根据神经科医师吕建荣撰文指出,颈部外伤、脑中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只要影响到脑干或两侧大脑半球的正常功能,都会导致病患昏迷不醒,医学上统称为DOC。

全球每年有上百万人进入DOC。脑死、低度神经活动、植物人都属于DOC的范围,但其意识跟清醒程度还是有差异。在某些情况下,如患者对外界声光刺激没有反应,只会做反射动作(如膝跳反应)等,就会被判定为DOC。

但马西米尼认为,DOC的细致判别并不够严谨。意识原本就源自大脑,而其他脑区很可能因为脑损,造成感官障蔽、截断患者的神经回路,无法做出讯息反应。这让意识只存在大脑中。但我们不能因为患者无法跟外界沟通、联系,就斩钉截铁地说他「没有意识」。意识活动很可能存在,只是我们观测不到。

(示意图/Shutterstock)

●靠现有脑波仪侦测 误判机率高达4成

马西米尼的疑虑不是没有根据。《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报导,实务上,DOC有高达20~40%误判机率。也由于无法确定患者的意识还存不存在,许多人碍于道德压力,不敢替家人拔管;对有苏醒可能性的人来说,医师若能确认患者的细节状况,或许也能采取更精准的复健策略。

早在1924年代,科学家就发明出脑波仪,来确认脑伤者的意识活动—侦测脑中电压、电波起伏,画成波状图像,追踪神经传导的证据。不过,被动监测得来的脑波,依然无法全然跟意识划上等号,因为这当中有太多例外情形。

举例而言,施打麻醉药氯胺酮也会刺激大脑,让某些脑波变得活跃,但麻醉的患者其实仍在无意识状态中。过去也有实证研究显示,当人处于「癫痫重积状态」,脑波会显得非常微弱、跟无意识的人差不多,但患者却又说他们是清醒的,知道自己在哪里、发生什么事。

另一个更大的问题,是大脑本身也有一些活动,如:昏睡状态、视觉干扰、注意力过短、心神懒散…等,都会释放其他振荡频率、干扰脑波,使脑波仪监测失准。

●开发「扰动复杂指数」 判定意识有望更精准

相较于脑波仪,马西米尼研发的PCI,是借由进阶科技、演算法,更客观地测量大脑中的神经活动,以让判断意识活动的精准度提高。

首先,研究人员会先在患者头上加装「穿颅磁刺激仪(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运用非侵入性的电磁共生原理,对特定区块发送强力、短暂的磁性脉冲。这个步骤的目的,是刺激大脑灰质区,引发神经回路上微量的电流。接着,他们再使用脑波仪,侦测这股电流后续在脑内的扰动状况。

马西米尼指出,根据「整合资讯理论(IIT)」,大脑具有意识时,脑内的整合力会比较高,换句话说,各脑区相互影响的程度更高,产生高度的复杂性(complexity)。相反地,如果是没有意识的大脑,那就只会产生规律、简单的电波扰动,不会有复杂反应。

我们的大脑里,有多达860亿个神经元、100兆个神经网路节点,彼此的交互作用复杂而多变。马里西尼试图要找的,就是这种复杂性。如果电流刺激进入大脑后,产生高度复杂性,那就代表意识还在。他们并进一步开发计算公式,制定出能应用于实务的「扰动复杂指数」。

(示意图/Shutterstock)

●推进大脑研究 以全新角度理解意识活动

英国神经科学家安卓恩·欧文(Adrian Mark Owen OBE)指出,意识通常还可以细分为两种,一是生理的意识清醒(wakefulness);一是神智的意识清醒(awareness)。生理的意识较好判断,比如熟睡或醒来;但神智的清醒就比较困难,这是令专家比较苦恼的地方。

并非所有人都认同马里西尼的方式。普林斯顿大学神经学家格拉齐亚诺(Michael Graziano)就反对使用PCI,更认为整合资讯理论只是伪科学。不过他也坦言,即便是「颅相学(用脑部形状判断性格)」这样偏门的研究领域,都能带领19世纪的研究,去探索大脑不同的区块与功能,现在就要抹灭PCI的研究价值,或许还太早。

虽然时至今日,不少科学家对「意识存在与否」的问题仍持保留态度,但马里西尼团队开发出的PCI,确实为脑科学研究、临床神经治疗带来更多可能,也将意识的判定向前大幅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