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里那些正在"呼救"的人 你看到了吗?
(原标题:大学里那些正在"呼救"的人 你看到了吗?)
大四了,快毕业了,忙于实习的小编我下班回到宿舍,已是夜晚十点。窗外漫布校园的安静,只听得见键盘噼里啪啦的打字声。写完东西,洗漱完毕,一天的疲惫在躺上床的那一刻烟消云散。如果没有窗外突然传来的撕心裂肺的哭嚎,我想,这会是一个一如既往平淡而美好的夜晚。
“啊……我不想活了,谁能救救我!!!……”一个女生,哭喊着,声音响彻整栋宿舍楼。室友打开窗户,已不见哭喊者,恍若错觉。我躺在床上翻个身,却迟迟难以入睡。想着:“人的崩溃,或许真的只需要一个安静的平淡的夜晚吧……”
是这样吗?是这样吧……
01
“妈,对不起,不要想我,我不配。”
2020年6月6日,山西太原中北大学18级大二学生小洋(化名),于下午14:00参加课程补考时被监考老师发现作弊、并没收试卷,学生离开考场,不久后坠楼身亡。学校官方微博通报此事称,教室监控显示并经同考场学生证实,考场内未发生有教师激烈言语或师生言语冲突。
02
“好吧,是我不对,我太笨了,不懂得自己思考。行吧,过去一年做的一切推翻重来。……让我下辈子变成某间猫咖里的一只猫吧,野猫也行,毕竟猫的年龄十来年,我活了25年,也没比猫久多少。”
10月13日早7时左右,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一名研究生,被发现在实验室身亡,经公安部门初步调查,排除他杀。
网友留言:
近几年来,大学生自杀现象频频出现,人数逐年递增。社会媒体追踪报道,引发人们广泛的关注与热议。造成大学生自杀的原因错综复杂,其中,学业-就业压力的不堪承受,渐成为大学生自杀的不可忽视因素。
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80万人死于自杀,平均每40秒就有一人结束自己的生命,且自杀已成为15-29岁年轻人的第二大死亡原因,仅次于道路伤害。
(图源:世界卫生组织)
曾有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儿科医院与上海教科院普教所在全市8个区、超过2500名中小学生中做过调查显示:
>有5.85%的孩子曾有过自杀计划
>有24.39%的孩子曾一闪而过“活着不如死了好”的想法
>有15.23%的人认真考虑过自杀想法
>仅1.71%自杀未遂
探析选择自杀背后的“杀手”,人们往往觉得是自杀者自身的“脆弱”。但事实真的这么简单吗?
青(少)年,心智处于儿童与成年之间,这个阶段的人往往处于一种情感波动大、对外界事物反应激烈、情绪不稳定的状态。然而,从进幼儿园开始,我们就被圈进学校的“舒适圈”,在我们心智、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充斥我们生活的只有写不完的作业和考不完的试卷。一路被“圈护”的我们,奋力学习,小升初、中考、高考,最后考上理想或不理想的大学。而到了大学里,父母、学校告诉我们的依旧只有:“冲冲冲,不能停下!你得努力学习,要不然就会被淘汰!”这所有的所有,一点一滴,堆积成最后的“压力”,然后在大学,爆发,最终把我们击垮。
为什么压力在大学阶段才爆发?
大学是校园和社会的交接点——毕业,就业;学习,工作。大学也是社会要求与自我意识、理想与现实矛盾冲突激烈凸显的时期。
高考后进入大学,自以为去的是一座“象牙塔”,但其实那里充斥着更加严峻的竞争与压力。临近毕业,这种来自学业-就业的压力,感受得就更为明显,是选择考研,还是找工作?不同方向又有不同的压力——考研可能面临失败,找工作竞争又过于激烈。于是,有的人,就在一波又一波巨大的学业-就业压力下,自我否定,然后,自暴自弃。
之前在微博看到过这样一个“悲剧”:
父母不理解:为什么我的孩子“堕落”成这样,我逼着他/她学习考研、找个好点的工作那不是为了他/她好吗?……有多少家长反思过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存在问题?对孩子的“诉求”熟视无睹,轻视孩子的心理压力与问题,不去了解,也不尝试去理解。等到最后失去时,才知心痛,但为时已晚。
有的人无法感同身受,或许是因为他们还有让他们能笑起来的“人、事、物”存在,精神不曾崩溃,自然无法体会自杀者难言的痛苦。
压垮大学生的有很多,学习成绩不理想(无法让父母或自己满意),制度不完善,找不到工作,没有前途和未来,努力没有结果,得不到认同等……
其实,压死骆驼的,不是最后一根稻草,而是之前的,每一根。
不要轻视大学里正在“呼救”的人
父母,不要对孩子的心理压力不重视,尝试着去倾听、了解、理解孩子每一次的发自内心的“诉求”,多一点陪伴,小编相信,每一个孩子,都和我一样,渴望被理解、被引导、被爱。
学校、应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与帮助,建立专业化的学校心理咨询室,重视大学生心理问题与压力,开展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课程,不要轻视大学里正在“呼救”的人,他们走到此时此地,真的用了很大的力气与勇气!
最后,我们,要学会主动去倾诉,然后多出去走走、瞧瞧,或许哪个不经意间,我们就会找到那个足以让我们心动、然后愿意继续活在这个世界的美丽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