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瘦身!这些都市圈的扩张梦碎了

文|凯风

都市圈,不是越大越好。

01

都市圈,开始集体瘦身。

去年以来,最新获批的国家级都市圈,普遍告别“大城大圈”模式,无一例外遭遇收缩,连跨省都市圈也不例外。

日前,《绍兴市融杭发展规划》发布,首次披露杭州都市圈范围,包括杭州市11个区、县和嘉兴、湖州、绍兴各4个区、县,总面积约2.2万平方公里。

去年9月,杭州官方报告透露杭州都市圈规划已获国家批复,当时舆论普遍认为杭州成为继南京、重庆之后第三个获批的跨省都市圈。

然而,杭州都市圈的跨省扩张之梦,似乎并未成真。

根据最新规划,作为国家级都市圈的杭州都市圈,最终局限于省内,仅涵盖杭州、嘉兴、湖州、绍兴4地,且不是所有县域都在其列。

早在2020年,杭州本地就出台都市圈规划,当时的杭州都市圈以“杭湖嘉绍衢黄”著称,覆盖包括浙江杭州、湖州、嘉兴、绍兴、衢州和安徽黄山等6个地市,总面积高达5万平方公里。

如今,不仅安徽黄山不在其列,就连省内的衢州市也被排除在“圈”外,杭州也从名副其实的跨省都市圈,退居为省内都市圈。

这还不是都市圈“瘦身”的全部。

在更早之前,杭州官方在相关报告中直言,宣城市、上饶市、景德镇市是新一轮规划的“西进”区域,正式将区域影响力从省内拓展到省外。

早在2020年,安徽宣城就被列为杭州都市圈“观察员”城市,被认为离入圈只有一步之遥。

宣城本身已是南京都市圈成员,如果最终能加入杭州都市圈,背靠两大中心城市,可谓得左右逢源之利。

事实上,安徽并不介意省内城市的跨省抱团发展。

当地规划,甚至明确表态推动黄山、宣城、池州市融入杭州都市圈借力发展,这一举动,被视为“散装安徽”形成的标志。

如果这些设想全部成真,杭州都市圈最终有望横跨三省10多个地市,成为全国最大的跨省都市圈之一,其辐射范围之大,只有上海大都市圈可与匹敌。

可惜,杭州都市圈最终未能继续膨胀,都市圈瘦身成了共同制约。

02

跨省扩圈,历来都是城市影响力的标志。

在我国,行政区划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力无远弗届,跨市跨省融合的难度远超市域、省域之内的协调。

不过,随着统一大市场逐步建立,跨行政区的经济整合被提上日程,“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被写入官方规划,都市圈、城市群正是这一思路的体现。

全国共有30多个都市圈,影响力都不局限于一城一地,但具有跨省扩圈潜力的,只有上海、北京、南京、杭州、重庆等为数不多的几个超大特大城市。

都市圈虽然众多,但目前仅有14个国家级都市圈获批,京沪暂时不在其列,南京、重庆是其中仅有的两个跨省都市圈。

作为全国首个跨省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横跨苏皖两省,不仅囊括江苏省4个城市2个区,还将安徽马鞍山、滁州、芜湖、宣城4个地市纳入旗下。

南京都市圈全域面积达6.6万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也有2.7万平方公里,远超后来获批的都市圈。

若以全域来看,南京都市圈经济总量超过5万亿,超过广州,逼近深圳都市圈;若以核心区来看,南京都市圈经济总量约为3万亿左右,与武汉、成都在一个水平。

南京都市圈为何覆盖范围如此之广,地域面积如此之大?

究其原因,在获批之前,南京作为“徽京”的身份就得到公认,其影响力本身就已横跨苏皖两省。

更关键的是,南京是全国第一个获批的国家级都市圈,当时都市圈扩张还是主旋律,几乎所有城市都在拼命扩大“势力范围”,最早获批也最早从中受益。

这也说明,任何利好政策都有时间周期,一旦错过就不再有,都市圈规划如此,省会合并周边地市、撤县设区等政策都是如此。

事实上,作为第二个获批的跨省都市圈,重庆都市圈虽然影响力触及四川,但其最终范围已经出现明显收缩。

根据规划,重庆都市圈涵盖重庆21区和四川广安市,虽然四川1市入围,而重庆却并非所有区县都被囊括其中。

根据最新行政区划,重庆下辖38个区县,包括26区、8县及4个自治县。而重庆都市圈仅将主城都市区囊括在内,广大的渝东北三峡库区、渝东南武陵山区都不在其中。

不过,日前,重庆主城都市区迎来首次扩容,原属渝东北的垫江县被纳入其中,从21区扩容到22区县。

届时,重庆都市圈或将迎来“逆势”扩容,但仍旧是主城都市区+四川广安市的配置,同样未能过度扩张。

所以,此番杭州都市圈不再跨省,而未来上海、北京都市圈规划与传闻中的超级大圈模式,恐怕也会存在一定距离。

03

不只是跨省都市圈,几乎所有新的都市圈规划都缩水了。

去年至今,新一批国家级都市圈诞生,包括广州、深圳、杭州、武汉、郑州、济南、青岛等超大特大城市。

其中,武汉都市圈从最初的“1+8”缩减到武鄂黄黄四城,郑州都市圈也不再将洛阳囊括在内。

就连发展最为成熟的广州、深圳两大超级都市圈,也基本局限于珠三角之内,不再覆盖广大的粤东西北地区。

这一切,都来自于政策的转向,都市圈无限扩张模式戛然而止。

2022年9月,国家发改委表示:

我国都市圈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各地要尊重客观规律,不能跨越发展阶段,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推动都市圈建设……要依据人口经济联系科学合理确定都市圈空间范围,防止盲目扩张。

所谓都市圈,一般指的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

这些定调,基本确定了都市圈的门槛。

首先,不是所有城市都有打造都市圈的可能。

中心城市是最基本的前提,如果一个地方连自身发展都无法顾及,遑论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就此而言,中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的弱省会,似乎并无打造都市圈的必要。

其次,1小时通勤圈,基本圈定了都市圈的合理范围。

1小时通勤圈,大概覆盖50-100公里的半径,而地域面积一般都在2万平方公里左右。

其实,将几百公里之外的县市,都划到强中心的都市圈,只有形式意义;将整个省都划成一个都市圈,也顶多只是概念的狂欢,并无多少实际意义。

其三,都市圈不能盲目扩张,更不会遍地开花。

根据研究,目前,全国共有 30多个大型都市圈,这些都市群多数都还处于培育阶段。

根据清华大学城镇化研究院发布的报告,只有广州、上海、深圳、杭州、北京、宁波等6个都市圈位列成熟型,17个为发展型,11个为培育型。

其实,都市圈无论怎么规划,最终都无法逃脱市场逻辑的洗牌。如果同城化、一体化发展不及预期,圈子再大也没有多大意义。

反之同理,只要产业和人口溢出效应极其强大,即使规划上有所限制,实际的“势力范围”也足以跨市跨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