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不在身旁…獨老人生如何善終?這3件事很重要

《如果孤独死将是大多数人的未来》作者李夏苹认为,既然独老、独死将是大多数人的未来,在没有家人的陪伴下,如何面对生命的结束,就是我们都需要具备和思考的部分 图/Shutterstock

更多人面临独老、独死的未来趋势

社会学如何看待未来独居的趋势?我在读夜硕班的时候,修过「性别演化论」的课,开课的荣富老师依据现在婚恋人数的统计趋势,大胆预测:「未来,单身将是一种常态,结婚反而是令人意外的选择。可能到时候你说你要结婚,身边的人会大惊小怪:『什么?你要结婚?你认真?』现在听起来可能觉得很荒谬,但是依据趋势走下去,加上人们会用认知失调的方式,去说服自己,所以不要说这是不可能的事。」

依据TVBS电视台「孤独死,求生路」的特别报导,台湾现在已经走向了「零家庭照顾者」的时代,其中包括没有小孩的家庭和没有成家的单身者。一九九一年台湾的平均家户人数是三.九一人,二〇二二年平均家户人数剩下二.五六人,未来家庭的人数依趋势将会愈来愈少。更多人独居、未婚、离婚或丧偶,也因此面临了独老、独死。

以大量数据统计呈现出来的趋势,通常可以相对准确地预测未来。既然独老、独死将是大多数人的未来,在没有家人的陪伴下,如何面对生命的结束,就是我们都需要具备和思考的部分。其实,要是能够避免孤独死很多天才被发现,面临死亡时不见得需要有人陪伴。甚至有研究指出,现代人之所以在死前遭受到许多痛苦,正是因为家人帮忙做「无品质的维生医疗」决定的关系。

对善终的想像

已经有人开始倡议不去医院临终的「在家自然死亡」,或称「断食善终」,主张如果生命已到尽头,医疗的维生措施只能延长生命的量,却无法顾及品质。科学证据显示,人体到了接近死亡之时,已不需要饮食了,很多医疗措施,却强制喂食或灌食,甚至以插管的方式提供身体已经在排斥的营养,只因为家人「不想让他饿死」、「不愿意承担没有尽力救活人的责任」,但却忽略了,这些维生医疗,有很大的可能会加深患者的痛苦。

有些人虽然看似有家人,比独居老人「幸福」,但最后却只能在医院的急救中离开人世。去世前身体受到电击、心肺挤压、肋骨断裂等痛苦,家人有时候扮演着恶魔般的角色而不自知,还以为一切都是为了患者好。

只想安安静静地在熟悉的地方死亡,不被无效的医疗干扰,不被「家人的意见」左右自己的生死大事,这可能成为人们下一波追求的目标吧。

喜爱阅读的人,也许比较容易接触到领先世界的观念。日本是最早提出「孤独死」的国家,对于孤独死的讨论也是最多的。社会学家上野千鹤子等作家,出版了许多著作探讨孤独死和理想老后、理想善终的议题。台湾这方面的著作虽然较少,但是我听说过在艺文界,作为时常联系作家们的杂志社,在作家面临老后独居议题时,意外担任了「独居老作家关怀」的社会责任与义务。

长期合作的杂志社成为老作家晚年的关怀单位

创刊于一九八三年的《文讯》杂志,由于长期与作家合作、接受投稿及作家邀稿,在高龄化社会来临的今天,除了原本的文学推广作用之外,意外多了一项任务:关怀独居老作家。

老诗人罗门,和同为作家的妻子蓉子膝下无子,《文讯》的总编辑封德屏,就成了两位作家的紧急联络人。罗门因为晚年罹患精神类的病症,脾气无法控制,在文坛成为大家不愿意亲近的人物,只有封总编仍然不离不弃地给予关怀。两老都年迈无力,家中无人打理。罗门过世之后,《文讯》不但出动了办公室的人力去协助打扫房子,帮两位作家把珍藏的文本造册。还协助帮忙将房子卖掉,让独身一人去住养老院的蓉子身上有些现金可以花用。

这一段关于杂志社如何成为老作家的关怀平台,是二〇二三年二月四日参加台北国际书展,《文讯》杂志举办的讲座中我记在笔记里的讲座记录。想不到杂志社还有独居老作家关怀的功能,在未来的社会中,各种联系管道增加高龄关怀的附加功能,或许是愈来愈普遍的状况。

近身观察独居老人系统人力短缺的现象,我由衷地希望,像杂志社关怀独居老作家,这种带有附加功能的社群媒介,可以有更多的成长。毕竟以现今的官僚体制,要期待突然有惊人的正向变革太难了。这是无奈但真心的肺腑之言。既然对「独自在家善终」有所期待,就该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并付出行动,因为这关乎我们每一个人的未来。

《如果孤独死将是大多数人的未来》。 图/大块文化

本文摘自《如果孤独死将是大多数人的未来》,2024/04/26大块文化

│更多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