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叛逆”娃怎么办?越来越多家长选择这么做!
家庭教育的话题时常成为段子在网上流传,许多父母常常处于养娃的各种“焦虑”中。在社会、学习压力大的当下,父母究竟该如何与孩子顺畅沟通,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在成长路上真正帮助到他们,是现今不少父母面临的难题。他们尝试走进家长课堂,努力与孩子共同成长。
近日在小鹿心屿(鹿城区青少年心灵润养中心)的一节《化解亲子冲突 助力全家幸福》家长课堂上,有家长苦恼“我想要孩子一坐到书桌前,就投入到学习中,看到他拖拖拉拉就想发脾气”。随着课程推进,小鹿心屿家庭教育导师、国家心理咨询师方小和抛出一句“家长总是在卷孩子,孩子卷过你们吗?他们问过你们,在单位表现怎么样,职称评到哪一级,一年工资赚多少吗”,让在场家长忍不住大笑起来,笑过之后是一片沉默。方小和告诉家长,孩子对父母的爱永远是无条件的,而“松弛感”的家庭才是孩子的港湾。
自小鹿心屿2023年开馆以来,很多家长成了这里的优秀生,有妈妈每周来报到,坚持了一年多,还拉上爸爸一起进步,她说“现在我能更好地接住孩子的情绪,看到他的需求”。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成长中”的家长和专业心理咨询师,希望给予其他家长一些借鉴与思考。
家长的“成长”
“我不再给孩子贴标签”
几乎从儿子上小学一年级开始,家长王女士(化名)也同步在小鹿心屿开启家长课堂。为什么来上课?王女士坦言,孩子一上学,感觉压力就来了,怕自己控制不住情绪,给他不好的影响,“想要学习去更好地了解孩子。”
在王女士家,平时都是和气一团,可自从孩子上学,最让她火大的就是“孩子做作业拖拖拉拉,10分钟就能完成的口算硬是拖到57分钟,一到作业时间不是肚子饿就是上厕所”,她一边担心,作业写迟了影响孩子睡眠,一边焦虑,孩子会养成不好的学习习惯,以后更难改,“一写作业鸡飞狗跳”成为常态。
通过家长课堂学习,她尝试在要发脾气时转移自己的注意力,等冷静下来再和孩子商量怎么安排时间。王女士说,孩子喜欢的课余活动都会给安排上,但前提是先写完作业。一次因为没写完,她将孩子周末的活动取消了一场,孩子崩溃大哭,“但这个后果得让他自己承担。”在慢慢地适应调整中,王女士发现,写完一部分作业安排一个活动,再回来继续写,孩子的效率更高。有一个周末早上,孩子为了参加9点的户外活动,6点半就起来奋笔疾书。
“以前总说他拖拉、调皮、不爱学习,现在我不再给孩子贴标签。”王女士说,家里的另一个变化是,爸爸周末有空也会去家长课堂,相较之前和他分享都爱答不理,现在两个人可以一起讨论家庭教育心得了,孩子也更愿意和家长分享学校里发生的事。
在踏进家长课堂前,李女士(化名)形容自己“长期处于崩溃状态”。作为一名全职妈妈,要照顾两个男孩的生活与学习,兼顾家务,她时常感觉很无助。李女士说,大儿子的状态比较消极,常抱怨“不想在这个家待了,不想学习了”,和李女士的沟通往往以吵架结束。但自从上家长课堂后,大儿子也开始好奇,“妈妈今天上了什么课,学到了什么”,他开始愿意和妈妈聊天,互相分享,在图书馆看到好书也会带回来推荐给妈妈。
在陪写作业中,李女士不再盯着孩子,而是在旁自己看书或者练字,“孩子会感觉,妈妈也在学习,也在进步。”但有时吵架还是在所难免,李女士会把这当成孩子发泄情绪的渠道,也会认真倾听,而不再是爱答不理。“孩子的需求有时很简单,他们希望被尊重。”
心理专家建议
“每一个孩子都在向上生长”
作为一名亲子冲突化解教练,方小和分析,亲子间的情绪冲突,主要源于一些常见的非理性信念。比如“绝对化要求”,如果家长认为孩子“必须”9点前完成,那孩子没有及时完成,家长就会焦虑、生气,而去指责孩子,不会考虑孩子可能是遇到难题或者有其他心事。其实换个思路,把“必须”调整为“希望”,那即使孩子没完成,家长也不会有那么大情绪,而会更耐心地去了解孩子没有完成的原因,陪孩子一起找到解决方案。
还有一种常见的是“过分概括的评价”,家长常把“有时”“某些”过分概括化为“总是”“所有”,如孩子有时先玩好再写作业,就说孩子“总是玩好才写作业”,难免让情绪扩大化;还有些家长习惯有“糟糕至极的想法”,孩子只是某一天不写作业,就会想到以后养成了不好的习惯,那就考不上好的大学,一辈子没有出息等。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积极向上的个体。” 方小和希望告诉家长,孩子不喜欢学习往往从家长的不信任开始,催促、焦虑容易让他们生出抗拒的情绪。“还有很多家长的焦虑源于把自己的期待寄托在孩子身上,相当于不断在孩子身上索爱,久而久之,孩子就变成了‘空心人’,甚至导致厌学‘躺平’。”家长应该“选择放手”,把决定权交还给孩子,相信他们,尊重他们,与孩子商量怎么更合理地安排生活和学习。
还有的家长反映,孩子到了青春期,别说商量,连话都不和你说怎么办?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A证老师陈丽哲说,她曾遇到过家长求助,家有初中生,动不动就锁房门,拒绝沟通,整天耷拉着脸,让家长感觉“很受伤”。“那就把这种感觉告诉孩子。” 陈丽哲建议,等孩子冷静下来,家长也要试着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才能拉近彼此的距离。
对于常见的“孩子手机玩不停”的问题,陈丽哲在咨询辅导中碰见过一个初中男生,说要“整天玩手机,不想去学校”,陈丽哲又多问了两句“真的可以一整天一直埋头手机吗”“那还打篮球吗”,面对自己的爱好男生开始犹豫。“孩子的兴趣是最难能可贵的,其实他们都知道,一直玩手机是不对的,这不是兴趣所在。” 陈丽哲说,不管孩子告诉家长,他们对什么感兴趣,都不要急着先否定,只要在合理合法可行的范围内,都鼓励孩子“去试试吧”,可以做陶泥手工、户外徒步等,“能走出一小步,就是很大的进步”。
家长课堂预约渠道看这里↓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心理健康问题被越来越多人重视,特别是家有上学娃的家庭,家长和学生都需要情绪的出口,向外寻求帮助。小鹿心屿通过音乐疗愈、评估咨询、团辅课程等方式,为全区青少年家庭、中小学生提供沉浸式体验服务,截至目前已开展活动1377场次,帮助个案辅导171人、602场次。有需要的学生、家长可以通过“小鹿心屿”微信小程序在线预约,包括面向学生的小学生情绪力课程、面向家长的晴朗家行动课程等。
不仅在小鹿心屿,温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心乐园)也可以提供公益心理咨询、心理团辅公益课和家长讲座等,以及心理能力提升公益训练营,也有为家长开设沙盘游戏亲子课堂、亲子沟通课堂。如果孩子在成长、学习和生活上有困惑,家长也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温州心乐园”查询、报名,带孩子一同来心乐园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
记者:金 叶
编辑:瞿含张
二审:曾云毕
三审:林 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