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秀枝》新北行脚 莺歌人的老旧窑记忆

简秀枝》新北行脚 莺歌人的老旧窑记忆(图/爱传媒提供)

【爱传媒简秀枝专栏】老旧窑,是莺歌人的集体记忆,旧词新说,带来地方创生、荣耀新北市的崭新机会。

如果说,新北美术馆会是未来「三莺文化园区」的艺文火车头,为了不要变成阳春美术馆,周边的产业创生,是否可以形成「艺术产链」,是未来成败的关键。

碧龙宫登高望远找未来

莺歌的未来蓝图是什么?或许可以从居高临下的「碧龙宫」,找到线索。碧龙宫又名龟公庙,供奉一颗状似龟壳的石头,乃是莺歌当地的信仰中心之一。

从宫庙居高临下俯瞰莺歌,能够看见标高约130公尺的莺歌尖山、老街,也能看见陶博馆与即将完工的新北市美术馆,给人无限想像空间。

翻开地方发展史,莺歌区最著名的特产,即是陶瓷工艺。相传清治嘉庆年间吴岸、吴糖、吴曾等人来此,发现邻近的尖山地区,盛产黏土,于是在当地设窑制陶。

清治与日治时代,当地居民所从事的行业,以农业为主、陶瓷业为辅。二战后,陶瓷业渐能与农业分庭抗礼;近1、20年间陶瓷业已取代农业成为当地标志,以盛产各类陶器闻名。

约两百余年前,当时莺歌为全台湾最大的陶瓷艺品输出地,莺的陶瓷艺品,闻名全球,莺歌镇成为不折不扣的台湾景德镇。

陶瓷相关产业工厂,以及店家,曾经超过千余家、大小商店近2,300家,其中工厂有80%以上为陶瓷制造业,所生产的产品,有属于建筑用的琉璃瓦、地砖、壁砖、卫浴设备等,也有装饰或日常用品的艺术花瓶、仿古花瓶,茶壶、家庭器皿、儿童玩具、装饰品,以及工业用的精密陶瓷等。近年为了发展观光,属于当代创作的艺术陶瓷,更吸引许多艺术工作者进驻。

新北美术馆是艺文火车头

目前莺歌已有建筑才子简学义设计的「新北市立莺歌陶瓷博物馆」,在台湾独一无二,尤其希望打造以陶瓷为主题的陶瓷公园,也是国内首座。

在时间的飞逝中,老陶瓷人逐渐凋零,许多窑场任其荒废,断瓦残垣中,流露着社会转型的无情。

不过,随着新北美术馆主体建筑的完成,前台北市文化局长刘维公,化身为地方创生的引路人,积极奔走在莺歌巷弄之间,叩接陶瓷老镇的新机会。

一项取名为「艺熠新北」的线上直播,一方面由艺术界资深馆长赖香伶,以「想像未来美术馆」,安排各地杰出艺术人,推荐国际成功美术馆案例,希望在学人经验智慧中,找到新北美术馆自己的定位与方向;同时,刘维公则觅寻已经在莺歌埋锅造饭的地方创生案例,广作推广,希望吸引更多逐梦人,一起到莺歌,翻转旧城镇。

刘维公不改留德博士、社会系教授的口吻,面对莺歌的老旧,不管是老房子、老物件,强调倡议的概念是,珍惜过去的集体记忆,怀旧空间与怀旧文化,是莺歌的无价之宝,值得发扬光大。

刘维公积极踩踏,耐心蹲点,仿佛在巷弄中,寻找有如萤火虫亮光的小星星,希望串接成熠熠星光。「伙房」是出色案例,很符合刘维公眼中的「艺熠新北」。

土角厝曾是陶瓷风华胜地

莺歌百年陶瓷工厂重生,艺术家创生成工作坊,成为产业后辈的梦幻出路。莺歌区公所视导林雪香,就有切身的经历,没想到,简单的一份孝思,却引来满满的有机发展。

莺歌的中正二路,早在日治时期,就是陶瓷聚集地,当时大都是做水缸、花盆等生活用陶,许多制陶师都聚集在土角厝内,一房一厂,渐渐变成陶瓷聚落。

林雪香的祖父母,是在1950年代,顶下制陶工厂,取名「全成陶器工厂」。历经近半个世纪,该产业提供了她们一家温饱,以及出外求学的种种开销。怎奈大环境改变,工厂迁移、建筑逐渐荒废,1996年被迫停业。

纵使是土角厝,外观不起眼,但却是从日治时期就存在的百年陶器聚落,她的童年记忆,都围绕在工厂周边,家人就住在土角厝的起居室内,从耳濡目染下,她们都迷上做陶。

土角厝的厂房崩坏,庭园也跟着荒废,不忍见祖父母的事业发迹所,沦为荒烟漫草之境。于是她与夫婿商量,动起整建家园的心念。

林雪香说,整建工作,非常吃力不讨好,从土角厝砖瓦拆卸到重砌,足足花费3年时间,逐步还原工厂场景,打造成全成古窑坊,她也收集了50年代的各种老物,摆回古宅陶埕,还原童年对古宅的印象。林雪香不但希望古宅重生,同时也为莺歌走上艺术创作园区,略尽绵薄之力。

孝心引路修复重生梦再起

伙房,是幢有了年纪的土角厝,位于新北市莺歌区中正二路上,屋前是大马路,屋后紧邻铁路,无数班火车,每天呼啸而过,经过时,屋内轰轰作响,很有感觉。屋内主人,习以为常,但初到访客人,会很兴奋,倚栏欣赏不同年代与式样的火车,仿佛诉说着他们对推动现代文明的历历贡献。

早在日治时,中正二路已是陶瓷聚落,当时一房一厂,厂内有大型瓦斯窑,制作水缸、陶罐等生活用品,厂与房之间有小小院子,作为户外工作场地。几经易手,1996年停业后,荒废多时。厂房后代心生不忍,着手修复,并邀请陶艺家进驻。

斜杠人生 六君子一起来

伙房,就是屋主觅寻中的理想对象,一群有梦的陶艺家群。他们成员有6,分别是杨庆林、欧长坤与黎佑莲夫妻档、江坤起、钟承恩与黄茂松。共同的特色是,会生活,乐于分享,所以,一进伙房,各司其职,展露身手,把空间打造得古意十足,又有当代极简品味,让人留连忘返。

杨庆林,本身陶艺科班,但到了工地现场,发现学校所学与现实,落差很大。毕业迄今,他已盖过4座柴窑,为什么是柴窑,因为土加火,制程简单,同时他也喜欢水墨创作,伙房大大小小作品,都出自他的创意。成立工作室后,也把工作室当作分享创作的地方,越来越能靠创作,和别人交朋友。

欧长坤毕业于台艺大(前身台艺专),擅长陶艺创作,喜欢作茶碗,玩花艺写书法,长达30年。黎佑莲也对花器、花艺,专精,先先生欧长坤一样,喜欢做茶碗,展现他们的创思。

江坤起对于金属工艺,颇为独到,加上陶作,打造出怀古雅致的文人气息。值得一提的是,江坤起的金属工艺,并非不锈钢,而是利用作旧的原理,在作品中展现时间因素。花器陶作植栽,他同时并进,喜欢到山上找植物,带下山,种植在特殊造型的容器,耐心地等待2年、3年后的花团锦簇。

钟承恩的茶具、茶道,功夫一流,他喜欢用铁壶烧水,说是净化效果,烧出一屋子的茶香,身为茶道老师,精挑细选各种茶具,呈现不同的味觉与口感。钟承恩同时也是啤酒精酿师,他常拿出自己酿出啤酒,请人试喝,多才多艺之外,非常懂得过生活。

黄茂松爱陶作,加入伙房,而他的厨艺很好,陶作之外,他力推有机空间的经营,也许是陶艺教室、厨艺美食品赏会,抑或亲子体验营,可以顺着一群人自己当下的想法,自由自在。

喜欢拙朴,不做作、极简新美学

喜欢拙朴,不做作,是伙房的基本信仰,他们认为,创作、物件,应有他们应该保留它原有的样貌,过多的琢磨,反而容易失去原本的个性与特性。

这样的一群人,在莺歌铁道旁的新艺术空间,享受旧词新说,他们非常会过生活,也吸引一批又一批的更多人,一起过好生活。在理念上,收集旧物件,是对生活的一种迷恋,举凡,旧桌子,破椅子,缺脚断臂的,都可以在巧手下,展现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道。位于桃园大溪的木艺博物馆,或一些古厝老宅,常有旧东西,或者废弃物,就通知他们。仿佛一批批天上掉下来礼物,兴奋之余,把东西成批成批载回来,再集思广义,共同创作,最后成为优美的展台或空间。

砖窑厂常会有烧过火的火头砖,用来妆点门面,成为百搭,非常有趣。铁架、胚体、小废墟,灰尘,都让人很有Fu,是历史成就感,设立可坐的长桌,都是来自废木料,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成为现代新环境尖兵。

瓦斯窑,历经沧桑,已经老迈不堪,屋主原急着淸除掉,他们千拜托万拜托,才把旧东西留住。屋主问他们,旧窑老早不能用,留下来做什么?他回答说,留下来说故事,说莺歌的在地特殊故事,是莺歌独一无二的产业文化故事,伙房,就是要耍弄文化,卖文化。

说故事、卖文化、志同道合乐趣多

其实去(2021)年5月,伙房才正式运作。取名伙房,即伙伴,专长,有专长的伙伴,建立共好的斜杠人生。为了艺术创作,同时广结善缘,希望找到一群志同道合,又有才气的朋友,共享生活。

目前伙房,有三小区,一是瓦斯窑变成茶室,茶席成为热门区域。二是教学空间,都是旧木料所构筑起来的。说到旧木料,除了便宜的好处之外,每一件旧物件的钉凿都有痕迹,非常值得推敲,保留后加工作成展示架,又是另一个生命的开始,意义不凡。只要用心经营,稍加一点花艺与作品,光影投射,美不胜收。第三是铁道寓艺,铁道旁形成的有机空间,通透明亮,当轰隆隆的火车声响起,流露出浓浓的莺歌风情味。对美追求的感动,无奇不有,让更多人喜欢。

虽是老屋,修复得宜,原有瓦斯窑也保留下来,各才子善用各自专长,在土角屋中化腐朽为神奇,让外表不起眼的老屋,处处有惊奇,从室内设计、摆设、物件,都让人啧啧称奇。

到伙房,不纯然是要上陶艺课,有些是慕厨师之名而来,私厨预约,陶艺教学,场地出租,甚至策展布置,完全自由选择。在那里,可以是陶艺教室,从手揑制作,到火烧,有炕、有火炉,又可以用餐,体验生活,享受老屋的风情与美学,淋漓尽致。

我们一群人,到了伙房,先来一段庭前的震撼体验,千度火红的杯皿,让我们拿着长夹夹出,放入桶中,再洒下木屑,协助冷却。进入屋,柴烧铁壶,让我们用长把木勺取茶汁,盛入陶碗,陶碗粗犷斑泊,茶汁鲜美甘醇,口颊留香。

老桌老柜,在现代花艺与艺术作品烘托下,古朴典雅、趣味横生。烤地瓜、五色香肠,村姑老妪特制酸菜,配合猪大骨肉片,加上新竹米粉,老味十足。生菜沙拉,也是在地生蔬,精心调配酱汁,清爽口感,让人回味无穷。

在伙房,我们听故事,啖美食、赏陶作、体验创意人生。幸福,成为不可言说的秘密!

作者为典藏杂志社社长

照片来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见作者脸书,经授权刊载。

●专栏文章,不代表i-Media 爱传媒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