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秀枝》永难抚平的天伦伤痕 记涂鸦大师巴斯奇亚纽约大展

简秀枝》永难抚平的天伦伤痕 记涂鸦大师巴斯奇亚纽约大展。(图/爱传媒提供)

【爱传媒简秀枝专栏】涂鸦大师尚・米榭・巴斯奇亚(Jean-Michel Basquiat ,1960-1988)于1982年,在纽约举行他人生的第一次个展,结果造成大骚动,作品被抢购一空。些许巧合,40年后纽约再次为他作展览,轰动依旧,只是作品为非卖品,家属衔哀分享遗作,也希望走出伤痛。

巴斯奇亚有两个妹妹,失去她们至爱兄长,已经34年,他们收集所有能拿到手的遗作,成立基金会,小心呵护,并作研究、推广与保存。

要不是近年疫情困扰全世界,烦闷压力罩顶,让她们想到巴斯奇亚生前的善良与热情,路见不平,急于拔刀相助本色,一定会同意把家族存封的遗作,公开出来分享大众,带给大家喜乐,抚慰郁足人心。

好不容易整理好心情,要为英年早逝的天才兄长,举办个展,把长年来心中的伤痛,一起对外宣泄。在展览中,展品爬梳完整,都是家族成员细心策划,并还录制影音片,侃侃谔谔,追忆着他们心中的英雄,感伤话语中,有着满满的遗憾与骄傲。

被公认是20世纪画坛奇葩的尚・米榭・巴斯奇亚,因为染上毒瘾,健康急速恶化,于1988年在工作室因服药过量逝世,举世震惊,家属更是哀痛逾恒,一直走不出失亲的阴影。

时间,果真是最好的药方,两姐妹首次扮演策展人,首次以「家人」的视角,分享她们对兄长的爱与怀念。

距离纽约雀而喜不远的公共空间,布置得有家的感觉,包括客厅、起居室与画室,2百多幅作品,呈现了尚・米榭・巴斯奇亚的家居日常,空荡荡的画室,满地颜料,画了一半的图稿,堆叠弃置,倍为真实,仿佛画家仍在世,只是远行未归。

对巴斯奇亚家人来说,宁可相信作息不太规律的兄长,夜不归营、四海为家,是很正常的,她们不愿打破那份杂乱中的期待,34年来如一日,人生有梦最美,这份不愿面对现实的瑰丽美梦,被小心异异,包裹在心底。

尤其在40年前的1982年,两姐妹曾开心迎接才高八斗、气宇轩昂的兄长的首次展览,叫好又叫座的展览,尤其完售的狂喜,人人羡慕她们,仿佛巨星之路从那时候就为她们启程。

而1982年对巴斯奇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年仅21岁的他,长年放大眼睛关注他的创作表现的画廊主安妮娜・诺赛伊(Annina Nosei),也为他举办首场个展,该展览征服了整个纽约,接下来数月间,他的作品令全球艺术界为之倾倒。

大名鼎鼎的歌手麦当娜(Madonna),成为他的女朋友,总是出现在他展览的人潮里,给了她十足的面子。同年,他又受邀参加第七届德国卡塞尔文献展,而12月的《Artforum》杂志,以所谓明的日之星,刊登他的访问文章,大力次捧。

巴斯奇亚成为家传户晓的耀眼新星,当他兴高采烈前往西岸创作,他在加州很快结识他尊敬的罗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 1925-2008),在创作上互相砌磋,而他在加州的画室,正是高古轩画廊老板拉里・高古轩(Larry Gagosian)楼下,因缘际会便于翌(1983)年在洛杉矶高古轩画廊举行第二场展览。好事彷佛一件接一件,在加州时,巴斯奇亚对罗伯特・罗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在著名印刷工场(Gemini G.E.L)创作的作品,深感着迷,他曾数次拜访罗森伯格,并从该位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身上,获得不少灵感。

1983年,年仅22岁的巴斯奇亚,作品入选惠特尼双年展,成为在大型国际当代艺术展中,代表美国参展的最年轻艺术家,当时好运连连,让他们一家人,喜出望外。

1985年,巴斯奇亚登上了《纽约时报》杂志的封面,事业如日中天。是过大的成名带来创作压力,还是画作大卖突然涌入的大钱,让他生活失去方向,还是交了坏朋友,沈迷声色场所,巴斯奇亚染上严重毒瘾,首先,诺赛伊拒绝再担任其经纪人。

原来普普艺术家安迪・沃荷是他创作及生活上的好朋友,两人交情很好,1980年,两人在苏豪区一间餐厅相遇,巴斯奇亚向对方展示一幅照片拼贴作品。两年后,巴斯奇亚的画商布鲁诺・毕修伯格(Bruno Bischofberger),带他到沃荷的工作室,两人再次见面。沃荷非常欣赏巴斯奇亚。

巴斯奇亚仰慕安迪・沃荷的名气,也非常尊重他的见解,很把他的话听进心里;而安迪・沃荷对于巴斯奇亚的创新能量,赞不绝口,逐渐的,巴斯奇亚再次令安迪・沃荷变得叛逆。其实,两人惺惺相惜,于是他们很快就开始合作,更成为莫逆之交。从1983至1985年间,两人合作创作了数幅画作。

巴斯奇亚吸毒的问题,大家看在眼里,无法阻挡,其实,只有安迪.沃荷的规劝,巴斯奇亚才会听进去。怎奈,安迪・沃荷早在巴斯奇亚1987年逝世,1年后的1988年,在痛失至交,心境沈痛,毒瘾更加速恶化,服药越服越多,1988年8月12日在纽约过世,令人唏嘘不已。

赞使只活28岁,巴斯奇亚在艺坛,举足轻重,引起不少共鸣,当年不少艺术家急于摆脱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主导艺坛的极简主义风格,作为新表现主义运动灵魂人物的巴斯奇亚,至关重要。他的风格,来自天份,还加上强烈欲望、专注和快乐。

巴斯基亚因此被形容是位坚定不移的艺术家。他不断精挑细选的文字与文意融入作品,那些字句充满联想和深意,尤其是他对种族、人权、创造权力和财富的极度关注。他自嘲,他的大部份画作中,主角都是黑人。

有别于一般视察艺术家,巴斯奇亚很早就喜欢跨域与跨界,例如,把音乐带进作品中,特别是爵士乐,具有即兴创作、随性自然和取样手法等特色,巴斯奇亚很有本事,把爵士乐特点融入视觉艺术的呈现。比如说,他的画作经常颂扬查理・帕克(Charlie Parker)等爵士乐巨匠。

巴斯奇亚也以艺术作品,向著名黑人运动员、拳击手和其他偶像致敬,他们当中不少无法获得与白人同样的认可的有色族群。

对巴斯奇亚来说,嘻哈音乐也是一绝,混搭应用,非常动人。早在1981年,巴斯奇亚首次客串参演Blondie热门单曲《Rapture》的音乐录影带,那是第一个在MTV上,播放饶舌音乐视频。

巴斯奇亚也制作传奇嘻哈唱片《Beat Bop》,由K-Rob和Rammellzee进行对战,他亲笔绘画插图。由于初版数量极少,该唱片早已成为有史以来最炙手可热的饶舌唱片之一。

综观巴斯奇亚一生的创作,以压克力、彩色油画棒、彩色蜡笔、纸本拼贴等,系列作品,独树一格,是与艺术史碰撞中的集大成之作。他的创作灵感,来自连环漫画、涂鸦、非洲艺术、古典大师例如卡拉瓦乔、美国波普艺术家如罗伊・李奇登斯坦、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如威廉・德・库宁等,都是启发他的贵人,让他的解剖学视角和超越表面的洞察力,无人企及。

巴斯奇亚其实是早慧的孩子,1960年12月22日生于纽约布鲁克林,母亲为波多黎各人,父亲来自海地。他4个手足中,排行第二,有两个妹妹,哥哥在他出生前便已夭折。

他自小便热爱艺术,母亲看到他的才华,让在小小年纪就成为布鲁克林博物馆的会员,并鼓励他学习艺术。据说,巴斯奇亚在6岁时遇上车祸,手臂骨折,接受了数次手术。在康复期间,他的母亲,给他买了1本19世纪的医学教科书《格雷解剖学》,这本书对其后来的艺术创作影响深远,特别是《荷兰殖民者》系列,此系列画作将文字与人体部位的图像重叠。

另外,巴斯奇亚很有语言天份,11岁已说得一口好外语,除了英文外,包括流利法语、西班牙语。不过,巴斯奇亚的靑少年,也非一帆风顺,当他13岁时,母亲玛蒂尔德(Matilde),进入精神病院接受治疗,此后多年,他不断前去探望,对他心情影响很大。

巴斯奇亚读曼哈顿一所另类高中City-as-School,那里汇聚才华出众和反叛造反的学生,巴斯奇亚曾将馅饼,扔到校长脸上而声名大噪。后来,他开始回归艺术,在纽约视觉艺术学院流连忘返,并与在该校就读的凯斯・哈林(Keith Haring)和肯尼・沙夫(Kenny Scharf)成为好朋友。

巴斯奇亚早期形容自己的创作题材是,皇室、英雄主义和街头,他曾被形容是皇室与街头霸王。因为巴斯奇亚最常用的图像,如拳击手,而国王则是巴斯奇亚在苏豪区,艺廊的大门上创作时,以王冠作为自己的标志性图案。随着他艺术生涯发展,早期的王冠,逐渐变成戴着闪烁头饰的人物。

某种程度上,巴斯奇亚的王族战士,是其成功的象征:「街头之王」巴斯奇亚,已经征服了整个艺坛。1980年6月,巴斯奇亚的作品,获选进入「The Times Square Show」展览,成为他艺术生涯的重大突破。

再多的追封加爵,再高的国际拍卖成交纪录,对已经离世34年的巴斯奇亚,或者已为他成立基金会的家属,并不在乎。只是相隔40年的纽约首展以及由家属主办的纽约遗作展,太令人感慨,如果不是吸毒,如果不是骤逝,巴斯奇亚今年不过62岁,应该是生猛有力的中壮艺术家。

这是巴斯奇亚家人一直不愿碰触的疤痕,也是热爱当代涂鸦艺术界,永远的损失。34年时间飞逝,伤疤与遗憾,被烙印在永恒中。

作者为典藏杂志社社长

照片来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见作者脸书,经授权刊载。

●专栏文章,不代表i-Media 爱传媒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