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风险 需要马习会创造的两岸共性

(图/本报系资料照)

除了两岸军事与经济实力失衡以外,双方政府的冷淡与社会的敌意,也愈来愈被承认是促发误判、导致冲突,甚至中美大战的重要因素。

两岸权力失衡,是冷战结束后日益加速的现实。苏联解体前后,台湾经济规模尚达大陆的近5成。至中国经济规模超越日本之后,大陆经济体量升至台湾的20倍以上,但2015年两岸现任元首在新加坡举行了史无前例的第一次「马习会」。显然权力失衡并不等于敌意失控。

之后的「太阳花学运」与香港「反送中」事件,导致了倾向独立的民进党二度上台,深化李、陈两位前总统的台湾定位战略与社会工程。加上美中进入权力转移轨道、开打贸易战,和北京以更加集权的中国特色应对大变局,两岸不仅官方关系冰冻,社会关系也渐行渐远。

表面上大家都支持交流,实际上都将社会的往来「安全化」。台面上台美股市还在欢呼,台面下「备战、备荒」在两岸已是现在进行式。乌克兰城市战与黑海无人艇战例,已经公开搬上台海兵推。加上北韩导弹突飞猛进,给予美国转化日、韩、菲、澳轴辐体系为准北约的格栅体系(latticework system)以强大动力。

当下的台海和平,一面倒地依赖华府实行对北京硬权力的制衡。虽然美国高官访华频次比中方更多,显示关系仍有一些共性,是管理竞争而非冷战死敌;中方也提醒要循着「旧金山愿景」共识。但去全球化未完成的时代,单靠权力平衡,台海和平极度脆弱。

国际政治的「关系平衡」理论的见解认为,国家其实并非仅以权力平衡确保安全与关系稳定。生活在「万物相连」的社会环境中,国家还需要寻求与建构「共性」(resemblance)。

神圣同盟、天可汗体系、欧盟、东协甚至二战战胜国有其共性,一带一路与民主峰会也在创造共性。共性的资源可以从各方早前某种共享经验延伸,甚至也可以用礼尚往来创造。但没有共性,行为者不仅无法合作,甚至冷战式的稳定制衡也无法维持。那么,误解升高为战争,是迟早之事。

从关系平衡来看,马前总统以个人独有的高度,竭力延伸辛亥以来两岸在中国近代史与国共互动史上的「前在共性」,又创意地提醒中华民国的「表述」是必要的即兴共性。这是台湾其他受「参选」前景限制的政治家们难以启动、却是可以各自开创的长期和平途径。

必须坦承,台方选举需要与大陆民族主义形成的惯性,加上华府主导的渴望,使开拓共性的前景不容乐观。即便马习会能够续办,若无法与「选举」与「安全化」两大因素取得协调,台湾的战略自主性仍极为有限,冲突恐怕是「注定的即兴」。(作者为国立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