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报社评:为疫后两岸民间交流创造契机系列四》两岸重启交流应共同管控风险

旺报社评

中共二十大后,大陆疫情防控可望放松,两岸民间交流活动将逐步升温。但两岸隔绝将近3年,台海政治情势、两岸民意氛围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面对「回不到过去」的两岸关系,两岸官方做好重启民间交流的准备了吗?

其实,在疫情爆发之前,两岸民间交流早已显露出萎缩、脆弱的不妙倾向。例如,大陆2019年下半年单方面停止陆客自由行,当时解读是为了避开台湾大选的权宜之计,不料紧接而来的新冠疫情,导致大陆团客、新生来台相继中止。

官方龃龉 问题搁置未解

再如民进党2018九合一选举大败后,重新将统独意识形态作为选战主轴,进而在两岸交流中寻找和塑造内部敌人,2019年反红媒、抓大陆台商贿选,已经给疫情前的两岸交流撒下寒蝉效应的天罗地网,疫情只不过是加剧了这个趋势。

疫情爆发后,两岸官方龃龉不断,骂战愈演愈烈,事务性沟通极不顺畅,严重侵蚀马政府时期两岸打下的交流基础,也为如今恢复两岸民间交流留下阴影。例如,双方疫情通报管道虽维持运作,但多次出现隔空交锋,致使技术性问题被政治化,围绕武汉台商包机和大陆复星集团代理BNT疫苗的沟通更是一波三折、令人扼腕。再如,去年至今陆方因检疫理由拒绝台湾凤梨、莲雾、石斑鱼等多项农渔产品进口,裴洛西访台后更一口气扩大到更多种类,尽管国民党努力沟通,但解铃还须系铃人,两岸官方既无意愿又缺办法,问题搁置至今未解。

此乃两岸「回不到过去」的背景。面对千疮百孔的两岸关系,即便双方有心维持民间交流,有意在疫情受控后逐步恢复民间交流,但如果真的到了重开大门的那一天,反而会有很多问题接踵而来。疫后重启民间交流不应该、也不可能简单回到2020年之前的两岸关系,而要正视和处理过去2年多来积累的旧问题,还要因应现今台海情势下两岸交流可能衍生的新问题。

搁置争议 才能行稳致远

重启两岸民间交流后,最可能出现三个层次的实际问题:其一,疫后双方民众跨境旅行必然要适应彼此防疫标准的差异,以及面对各自防疫官方文书的验证问题,重启民间交流后会不会出现纠纷?是否需要防疫部门公权力的协调?其二,疫后势必有不少台湾民众急赴大陆处理耽误2至3年的个人事务,如证照过期、银行户口恢复、借贷事务等,由于大陆地方基层治理层次不齐,若出现新问题、新矛盾,能否妥善处置、防止上升到政治层面?其三,恢复大陆来台观光、商务考察和其他文教社会交流,能否保证不被反中政治气氛干扰?中央和地方县市政府是否有危机处理预案?

这些问题都指向了同一个目标,那就是两岸亟需建立疫后重启民间交流的风险管控机制。当然,若只是各自建立、各自准备,只能部分程度预判和处理风险,最重要的还是如何共同管控风险,而这恰恰是民进党执政6年来两岸最容易发生问题、出现误判、引爆危机的软肋。维持沟通是共管风险的最基本条件,回顾武汉包机、BNT疫苗来台之所以经历一波三折后最终做成,有效沟通即便很有限,但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两岸双方须在政治分歧之下,以即时通报、预防危机为目标,恢复既有的事务性沟通和协调。

最重要的是,两岸官方需建立默契:蔡政府不会在疫后来台大陆团体人士和两岸民间交流活动中刻意「找麻烦」、「抓把柄」,陆方也不应以「没有九二共识」为理由,无限期中止涉及两岸民生问题的事务性沟通互动。

重启两岸沟通是台湾主流民意,双方若能在善意默契上走出「已读不回」困境,将是共同搁置争议、管控风险的第一步,疫后恢复两岸民间交流才会行稳致远。(系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