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土豆鸟行为模式!云林3年研究登上自然保育季刊

小辫鸻觅食到一只蚯蚓。(吴崇汉提供)

小辫鸻在云林县水稻田觅食及休息的模样。(吴崇汉提供)

小辫鸻在云林县一处玉米田觅食。(吴崇汉提供)

小辫鸻每年10月到隔年2月来台度冬,云林县是最大栖息地。(吴崇汉提供)

云林县野鸟学会与农业部生物多样性研究所共同执行年度普查「土豆鸟(小辫鸻)大集合」迄今已16年,但尚缺小辫鸻行为模式的本土研究,云林县野鸟学会理事吴崇汉、云科大休闲运动研究所学生池沛玲、教授陈其昌于2019年起以3年时间观察研究,发现小辫鸻视未来活动所需的能量调节觅食的时间长度,而且牠们不会破坏农作物生长,反而可证明收成的作物是安全的。

吴崇汉表示,接下来要解密的是来台的小辫鸻究竟从哪来?去年已在各县市小辫鸻装上卫星发报器,以取得牠们南迁北返的完整迁徙路线,解答台湾小辫鸻是否来自相同地区,下个月即将解答。

小辫鸻分布于欧亚大陆及北非,每年10月底至2月飞来台湾度冬,至今未能确认牠们的具体来源地,也缺乏牠在台湾4个月的行为模式资讯,池沛玲等3人自2019年展开观察研究,研究结果登上农业部生物多样性研究所《自然保育》季刊。

吴崇汉表示,根据2024年1月普查结果,全台观察到1万3085只小辫鸻,而云林县则纪录到1万720只,历年的调查结果亦显示出全台大部分小辫鸻都在云林度冬,因此,云林县是全台最容易观察小辫鸻行为的区域。

小辫鸻常停栖于采收过后的云林花生田而被称为「土豆鸟」,池沛玲等人在花生盛产的虎尾镇、土库镇、二仑乡、仑背乡、褒忠乡、元长乡进行调查。

经3年观察发现,在台湾的小辫鸻也以蚯蚓等无脊椎动物为主食,农民对小辫鸻存在两极化看法,一部分很友善、很乐意看到小辫鸻栖息于田间,一部分则认为小辫鸻会破坏秧苗影响生长而驱赶。

小辫鸻在台湾常出没的栖息环境包括花生田、玉米田、高丽菜田、采收后的甘蔗田、美生菜田、犁好的旱田、水稻田。

吴崇汉说,在西方国家观察到的小辫鸻觅食模式与天气情况密切相关,当天气温暖干燥时,小辫鸻白天主要在凉爽的清晨及傍晚觅食,而降雨量充足时,则是从清晨持续觅食至夜晚,且只有在有月光的夜晚觅食,但在台湾度冬的小辫鸻为补足迁徙所需的热量,每个夜晚都会觅食;至于白天觅食时间则根据牠们未来活动锁需体脂肪决定一大早8点就觅食,或中午过后才觅食。

池沛玲表示,小辫鸻在台湾的中期以水田觅食、旱田休息,北返前甚至直接在水田休息,与外国研究不同,可能是在台小辫鸻因迁徙过程造成体力、脂肪流失以及北返前需要大量摄取食物,对于食物的需求量大增。

池沛玲说,此次研究是为了深入了解小辫鸻,提升生态及环境教育并推动乡村生态旅游,并透过对小辫鸻习性的深入了解,启发农民调整用药和施肥的方式,实现友善农业的理念,创造出土地、鸟类和人类三赢的局面,不仅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也能为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奠定基石,期盼实现这个美好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