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门 湿地杀手入侵 活化石岌岌可危
外来种植物「互花米草」单1植株每年可繁殖逾100株,密集生长的群体不仅会减低水流,更严重限缩鲎群等潮间带生物的生存空间。(洪清漳提供/于家麒金门传真)
活化石「鲎」4亿多年前古生代泥盆纪就已出现在地球上,2019年被国际自然保育联盟(IUCN)列为濒危物种,早年族群曾遍布台湾本岛北海岸及西海岸,目前仅剩金门及澎湖有成鲎稳定上岸产卵纪录,但数量非常稀少。金门在地人士疾呼,除因人为影响外,有「湿地杀手」之称的外来种植物「互花米草」也限缩鲎群的生存空间,盼政府重视。
金门县水产试验所内设有全台唯一的「鲎生态文化馆」,每1只鲎平均约有25年寿命,要活到第4年才会成年,雄鲎会一辈子附着在雌鲎身上,紧紧相依不分离,又被称为「夫妻鱼」,早年族群曾遍布台湾本岛北海岸及西海岸,近几十年来随着人类过度捕捞与环境破坏,栖地急遽减少,野生族群数量持续下降。
长期关注生态保育的退休老师洪清漳表示,金门早期因处于军管之下,海岸不得任意进出,有效减少人为干扰,西、北海岸潮间带均有稳定的鲎族群分布;但自解严后随着,人为开发破坏加剧,金门鲎群的栖地正逐年缩减,县府虽于2000年初划设800公顷「金门古宁头西北海域潮间带鲎保育区」,但严重的人为干扰,如今只剩金城雄狮堡至建功屿一带的潮间泥滩环境较适合鲎生存,栖地环境岌岌可危。
洪清漳也指出,鲎的栖地除人为破坏外,还遭受有「湿地杀手」之称的外来种植物「互花米草」大举入侵有绝大的关联。互花米草耐盐、耐淹、又抗风浪,根系可深入地下达60公分,单1植株每年可繁殖逾100株,密集生长的群体不仅会减低水流,也严重限缩鲎群等潮间带生物的生存空间。
金门县府表示,互花米草分布区域为松软泥滩地,加上金门潮汐潮差大,人力移除不易,加上受限于经费编列与多数乡亲担心破坏潮间带,反对以重型机具移除,2022年曾委外人力移除,但后续多处区块无人投标,目前仅先针对重要地区清理,日后将再考量修正标案。
对此,洪清漳表示,县府执行移除的时间、工法不对,结果愈清愈糟糕,互花米草应趁其根浅时立即清除,而非累积一段范围后再发包移除;另在挖除工法上未将断根清除干净,使得「春风吹又生」,建议未来必须坚持「全面监控、立即根除」,才能将外来强势植物完全根绝,还给鲎群开阔的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