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思维-货币紧缩与经济衰退

11月10日美国劳动部公布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显示,10月的通膨率为7.7%,略低于9月的8.2%(编注:美11月通膨率再降为7.1%)。美国股市应声大涨,债券殖利率也同步走低;各国股市也以上涨回应。这显示大部分投资人及民众都认为全球通膨可能已经到顶,而且各国央行升息脚步会暂缓,意味着升息带来的经济萧条的风险降低。但投资人对于经济萧条风险降低的期待,不一定会实现。对于各国央行近期的利率政策及近期的全球经济走势,有以下几点值得投资人或民众注意。

在连续快速、猛烈的升息后,物价看来有一些回落的迹象。但货币政策要在短时间内把通膨压制下来,本来就是很困难的事情。加上,造成这波通膨的主要源头也很难以货币政策来处理。例如,欧美国家的民众在疫情期间,由于收到政府大量补贴,而累积了不少储蓄,这储蓄在疫情解封后形成庞大消费成长动能。庞大的消费动能推升了劳动市场的紧绷及工资的上涨,也推动了物价普遍性上升。要消耗这庞大的消费动能,恐怕还有一段时间。

物价上升的另一主因是俄乌战争所引起的能源及原物料的短缺、价格上涨。这也非货币政策可以直接解决的问题。要把供给面因素造成的通膨压抑下来,需要持续,而且很强的货币紧缩政策让总体需求下滑,景气受到的冲击是可以预期的。另外,目前欧洲各国都祭出能源补贴、价格管控等措施,故此能源价格对物价的影响还没完全反映在通膨统计上,但能源短缺已经影响到工业生产。预期当能源价格反映在物价时,欧洲央行会有另一波更猛烈的货币紧缩。

更重要的是,货币政策不太可能在短时间内有效的压制通膨,货币政策的效果会随着时间过去而发酵。发酵时间多长,在经济学界还没有定论,而且会随着不同的经济环境而有差异。故各国央行在制订政策时,面对很多不确定性,也为各国经济体带来很多不确定性。

瑞典、英国及加拿大等国的央行估计,货币政策的影响会有两年左右的落后期。如果货币政策影响经济的落后期是两年的话,近期各国央行的货币收紧政策的影响可能会在未来一、两年才会浮现。这意味着,我们最近看到的一些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例如个人电脑的需求下滑、大型科技公司的裁员等只是这波放缓的开始,距离经济放缓的反转,恐怕还有一段时间。虽然货币政策需要时间产生效果,但各国央行都宣示货币紧缩的政策会持续到物价明确被压制为止。故此,预期全球的货币紧缩还会维持一段时间。而且,经济动能的恢复,可能要等到货币紧缩政策停止后的一段时间我们才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