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业复苏:四大酒店重新洗牌,房价提升能否持续?丨文旅年报观察⑤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张赛男 实习生黄宏韬 上海报道
“五一”假期临近,酒店市场重新点燃。
来自携程的数据显示,“五一”期间,境内酒店搜索热度同比去年略有增长,天水、徐州、淄博等城市成为酒店预订增速最快的城市。
具体到个别酒店,华住集团数据显示,截至4月23日,今年“五一”假期的酒店预订率已持平于去年“五一”假期预订率,且有持续攀升之势,其中,成都、重庆酒店的预订率比去年“五一”假期预订率增加了3%。
酒店数据的变化是观察“五一”旅游市场的一个窗口,而即将过去的2023年报季则从更大维度反映了这个市场的变化。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挑选了华住集团(01179.HK)、锦江酒店(600754.SH)、首旅酒店(600258.SH)、亚朵集团(NASDAQ:ATAT)这四家国内头部酒店的业绩数据,发现的一个共同趋势是:2023年旅游市场全面复苏,四家公司营收均同比两位数增长、净利润成倍增长,总体上恢复甚至超越2019年水平。
一个值得关注的变化是,相比2019年,国内酒店业经历了重新洗牌,“营收第一”的宝座易主。2023年,华住集团的营收规模突破200亿元,净利润突破40亿元,而原来的“老大哥”锦江酒店营收、净利润被全面反超。与此同时,亚朵迅速崛起,但首旅酒店2023年的业绩不及2019年。
三年疫情之后,中国酒店业格局悄然生变。
确定性复苏
2023年,是旅游限制解除后酒店业的第一个完整财年,可以确认的是,2023年是酒店业强劲复苏的一年。
这一年,文旅市场热点迭出:淄博烧烤、哈尔滨冰雪游……网红城市频频出圈;各个假期的旅游出行数据也连创新高。这些无一不拉动着酒店业的发展。
数据显示,华住集团2023年实现全年收入219亿元,同比增长57.9%,录得净利润41亿元,疫情之后首度扭亏为盈。
锦江酒店在连续三年扣非净利润亏损之后,2023年也实现扭亏为盈,合并营业收入146.5亿元,同比增长29.53%;归属净利润10亿元,同比增长691.14%;扣非净利润为7.7亿元。
亚朵集团2023年实现营收46.66亿元,同比增长106.2%;归属净利润为7.37亿元,同比增长651.42%。首旅酒店2023年营业收入约77.92亿元,同比增长53.1%;净利润约7.95亿元,同比扭亏为盈。
这4家国内酒店中,2023年就有2家扭亏,净利润数据增幅在数倍以上;其中,华住集团和亚朵集团的净利润数据已远超2019水平,2019年两家公司净利润分别是17.69亿元、6496万元。
其他关键指标也显示酒店市场的回暖。亚朵集团方面,2023年RevPAR为377元,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114.4%。锦江酒店2023年度境内酒店整体RevPAR同比增长46.87%,为2019年同期的106.28%;境外酒店整体RevPAR同比增长11.8%,为2019年同期的111.4%。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的旅游市场出现一些新变化,这带动酒店行业在产品结构及服务上进行相应调整。例如,2023年兴起的“反向旅游”,就为三四线城市等下沉市场带来机遇。业内人士指出,下沉市场供需两端均产生新变量,头部连锁有望持续向下拓店。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多家公司财报中发现,其均在加速向下沉市场布局。截至2023年底,华住集团在营酒店在三线及以下城市占比为40%,相较2022年提升了2个百分点。首旅酒店也在年报中指出,“公司深刻洞悉下沉市场酒店发展趋势,三线及以下城市的开业店数量与渗透率不断稳定增长。”
对于过去一年酒店业的表现,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兼酒店产业学院院长王培来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数据和业内人士实际感受来讲,都可称得上是复苏了。”
不过,王培来坦言,这种复苏应该加上一个限定词,是“有前提的”,也就是三年疫情后人们的一种“报复性”出游心理。“虽然是有前提的复苏,但其火爆程度都充分说明中国确确实实是一个大市场,动辄上亿甚至是几十亿的出行人次,在全世界都是蔚为奇观。但另外一方面,这种复苏也给行业规范经营、应急经营、消费者素养、‘网红’与‘长红’现象等带来更多深度思考。”
格局大调整
在整体复苏的背后,更值得关注的是,经过三年疫情,四家国内酒店业龙头公司经历了大洗牌。
锦江酒店是国内酒店的“老大哥”,2019年,其营收规模在四家之中领先,当年实现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151亿元、10.92亿元。彼时,华住集团排在第二位,营收为112.1亿元、净利润17.69亿元;首旅酒店排在第三,营收为83.11亿元、净利润8.85亿元;亚朵规模最小,营收仅15.67亿元、净利润6496万元。
2020年,由于疫情影响,四家企业业绩无一例外,均受到影响,营收均出现下滑。华住和首旅净利润陷入亏损;只有锦江的表现稳健,净利润实现1.1亿元;亚朵也有4205万元利润。
2021年,四家酒店的营收较2020年有所恢复,但华住净利润还处于亏损状态。锦江的净利润降至9563万元,首旅转盈至5568万元。亚朵的表现反而最好,实现净利润1.451亿元。
但到了2022年,从四家酒店的盈利情况来看,市场环境进一步恶化。当年华住的净利润亏损扩大至18.21亿元,首旅亏损扩大至5.8亿元,亚朵净利润下滑至9810万元。只有锦江的表现还算稳定,净利润约1.3亿元。
从上述数据来看,锦江在疫情中的表现似更为坚韧。但实际上,这三年锦江酒店获得了较高额度的政府补助,共计约9.21亿元。
2023年,这四家酒店的位次已经发生了大的调整。华住的营收已从2019年的112亿元扩大至219亿元,锦江从151亿元降至146.5亿元,首旅从83.11亿元降至77.92亿元,亚朵则从15.67亿元增长46.66亿元。利润方面,华住从2019年的17.69亿元增长至41亿元;锦江从10.92亿元降至10亿元;首旅从8.85亿元降至7.95亿元;亚朵则从不足1亿元增长至7.37亿元。
也就是说,无论从营收还是净利润数据,华住都在这四家酒店中遥遥领先,亚朵则作为后起之秀,四年间业绩数据实现快速增长,净利润已逼近首旅。而锦江酒店、首旅酒店业绩均不及疫情前水平。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此前报道曾指出,锦江酒店2023年业绩低于预期有其特殊原因,主要受到海外业务拖累,由于海外通胀和持续加息,较高经营杠杆下淡季利润端承压。
但除此之外,四家酒店格局调整的背后,显然还有更深层次原因。
王培来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相对于锦江和首旅的国有机制而言,华住和亚朵作为民营企业有着对市场更高的敏锐度。这可以从各自核心竞争力打造和彰显角度为例加以说明。”
他举例称,华住从酒店选址、更新改造、供应链保障、人才遴选与培养、门店运营与管控以及集团层面的数字化运营等全过程均展现出强大的能力。亚朵虽然从体量上来讲无法相比,但凭借其鲜明的品牌定位等赢得了年轻消费群体的青睐。反观作为国企的锦江和首旅,无论是在上述核心竞争力的打造还是所谓独特消费场景的培育上面都乏善可称,给人感觉相对“沉闷”,缺乏亮点。
值得指出的是,亚朵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不务正业”所发展的零售业务。财报显示,2023年其零售业务收入增长至9.72亿元,在总营收中的占比增长至20.81%。
王培来对此点评称,亚朵贯彻“所见即可买”,借助酒店场景实现跨界零售的经营模式,在突破传统酒店以“房”“餐”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同时,极大提升了盈利能力,这也是其获得资本市场青睐的主要原因之一。
高房费支撑
确定性复苏、格局调整之外,2023年的酒店业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变化?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酒店业整体复苏除了需求拉动之外,一个重要的支撑因素是房价的提升。
STR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内地酒店每间可售房收入(RevPAR)指数为100,与2019年同期持平。业绩的恢复主要由平均房价驱动,平均房价(ADR)指数达到104,“酒店涨价潮”使酒店的盈利能力长足恢复。
具体来看,四家中亚朵集团酒店的RevPAR最高,达到377元,日均房价(ADR)为464元,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107.9%。
华住RevPAR为242元,同比增长53.9%。其平均房价由2022年的236元/间上涨至2023年的299元/间,增速达到27.4%,其中经济型和中高档房价增速分别达到14.9%和16.0%。
锦江财报显示,2023年中国大陆境内全服务型和有限服务型酒店平均房价分别为529.74元/间和251.86元/间,同比分别增长16.3%和15.4%。
首旅2023年全部酒店RevPAR为154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8.4%;平均房价235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8.2%。
四家酒店的房价与营收业绩保持同比增长,不过平均房价增长率仍低于营收增长率。
酒店涨价并非国内仅有,从2023年全年来看,希尔顿ADR为158.62美元,同比增长5.4%。洲际酒店2023年平均每日房价同比2022年增长5%,同比2019年增长13%。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在受访时表示,除了低基数的影响外,各家酒店平均房价的增长也是业绩数据增长的一个因素。这种依靠房价增长获得的业绩数据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端化的趋势。然而,高房价是否会影响今后这些酒店的表现,这需要看酒店在成本控制和营销策略等方面的表现。如果酒店在这些方面做得足够好,那么高房价并不会对酒店的表现产生太大的负面影响。
王培来认为,“平均房价反映的是市场支付能力,它的增长如果一直持续下去,那说明真是彻底复苏了。问题在于这种增长叠加了三年需求的集中爆发,几个假期的集中消费,热点景区热点地段酒店有限供应造成的价格抬升等现象,实际是无法真实反映常态的大众的消费水平的。”
“所以我认为是不可持续的。更不能因此就认为酒店市场应该进一步提升档次,除了少数核心城市核心地段或没有替代性核心旅游目的地之外,实际上高端或超高端酒店在中国是过剩的。”他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