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凭学位,这一条“缝”,卖了238万?
论语言的博大精深,还得是中文呀。
刚开始刷到这则新闻时,我还怀疑这个单位量词错了,是错别字。
点开才发现,这形容神了!
因为这套房子,真的就是一“条”。
这“夹缝房”,位于温州鹿城区百里东路55弄10号。
如图所示,这房子“夹”在两栋房之间,入户通道不到半米,人丰满一点都得卡住的那种。
外部环境也是一般般,旁边都是握手楼,称之为“老破小”绝对不冤枉。
根据平台显示,房屋在1980年建成,建面约60.18㎡,土地使用权面积约19.25㎡,总层数3层。
这么小的占地面积,还要搞个楼梯,家具怎么摆也是个问题,隔着屏幕都能感受里面空间有多逼仄。
强烈《梦想改造家》用这套房子来改造,挑战难度堪称十颗星!
不过,这些并不影响这一条“夹缝房”被哄抢。
4月30日,该房子在阿里正式拍卖,起拍价为1314元,经过135轮加价,最终以238万成交。
由于成交后,买家要另行支付软件服务费1%+佣金1%,所以这一条“夹缝房”的实际成交价约243万元,折算单价约4万/㎡。
单价4万,就这???
害,那还不是因为这条缝隙,同时是正儿八经的名校坑位——
房子对口温州市广场路小学(沧河校区)和温州市实验中学,双学区,都是温州数一数二的名校;
该房不占名额,即买即读;
建面刚好60㎡,属于学区房的最低门槛(60㎡及以上可办理入学,如果不满60㎡会受到其他限制)。
对比同样是双学区的皇家大厦,目前在贝壳的挂牌单价约4.6万/㎡,总价在580万左右。
今年年初,该小区一套建面约105㎡的法拍房,最终以560万成交,折合单价约5.2万/㎡。
这么对比,这一条“夹缝房”是真的便宜。
如果,家长就想小孩读这两所名校,那么这套房子还真是置业成本最低的选择,也难怪那么抢手了。
关于学区房,每逢报名季都是要拉出来聊一聊的。
而像今天聊到的“夹缝房”,只有学位价值,没有记居住意义的极端例子,可以说每个城市都有。
不过呢,这样的事以后可能越来越少了。
一方面,是优质教育的均衡配置。
以广州为例,不少新盘都在节前官宣了配建学校所引入的教育集团或者对口学位。
一眼看过去,是清一色的名校。
不仅是新学校,很多老城区的学校也在改头换面,成为名校教育集团的新成员。
最典型的例子,遍地名校的荔湾。
自2023年开始,荔湾区内除了南海中学、西关培英、中教科荔湾,其他中学分别归属真光、一中、四中、西外、西雅、荔省等教育集团。
小学也是一样,有14所学校归属到荔省、真光、西外、四中、一中这5个初中教育集团;有21所小学分别由侨小、乐贤坊、西培、蒋光鼐、西实、康有为、芳小、合兴苑这8所区属名校管理。
无论是新盘配建学校,引入名校教育集团办学;还是已有学校重新挂牌,交由名校教育集团管理,这种现象,都是近两年广州义务教育的大趋势:
即是所谓的,集团化办学。
网友有人评价,这是名校“泛滥”。而我认为,这可能是普通家庭,实现名校“自由”的好机会。
因为事实上,那些传统意义上的名校本部和百年学府,在广州也就那么二十多家。
作为家长,谁都想自己孩子能入读。
但现状是,这些名校学位远远不够。更不用说,绝大部分普通家庭也没办法买得起高昂的学区房。
残忍一点说,教育从来不是公平的。传统意义上的名校,注定跟 99%家庭没啥关系。
所以,为什么广州开展集团化办学,就跟我们小时候读书分座位,安排学霸+普娃做同桌的逻辑类似,即是通过名校帮扶薄弱校,提升后者的水平。
虽说,薄弱校不一定能快速提高自身的成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耳濡目染下肯定也会有进步。
长期以往,区域、校际间的差距有望缩短,名校过少、分配不均和名校学区房过热等问题得到缓解,普通家庭小朋友才有机会,以较低成本上好学校。
除了优质教育均衡化带来的改变,其实新一代的家长,教育理念和置业观念也在不断变化。
像温州“夹缝房”新闻底下,一些网友的讨论:
这200多万拿去做理财,留给孩子是不是更好?
名校学区房的价值,是不是溢价过高?没有居住属性的学区房,用完学位应该尽快卖掉。
尽管每个地方、每个家庭情况都不一样,但是不难看出,过去大家对名校学区房的迷之信仰,正在一点点地褪去,转而理性看待教育的多种可能性,从更长远的角度来讨论学区房的价值。
回到广州楼市,我也不建议家长花高价,去买只有学位价值、不能自住的“老破小”。
在学位预警频发的大背景下,这无疑是一场赌博,赌输了的下场,岂非普通工薪家庭可以承受的。
选择能够兼顾学位和居住品质的楼盘,譬如前面海报的新名校学区盘,才是更稳妥的置业路线。
况且,孩子的教育不全在学校。
生活环境,家庭氛围,邻里同学,这些也是影响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
各位,这样的“夹缝房”你们会考虑吗?孩子要上学了,你们会考虑买学区房吗?
注:1*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2*本文只供参照,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