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业药师:药价回归市场机制 缺药才有解
从退烧药、软便剂到抗生素,缺药从社区药局扩大到医院,健保署原订24日公告药价调整,决议重新计算受影响药品,最快3月1日公告、4月1日上路。图为药局近来缺货的各式抗生素。(张铠乙摄)
为解决国内长期缺药问题,卫福部27日决定不在今年调降健保药价,未来由「防缺药中心」统一采购易缺药品等规画,但基层药师认为,缺药是因价格受制于健保药价,为结构性问题,很多指示用药1颗不到1元,厂商无利可图,宁可生产保健食品,如果未来无法让「指示用药」回归自由市场机制,缺药问题仍然会持续发生。
所谓「指示用药」是指由医师、药师或药剂生指示民众使用,购买时不需要有处方笺,常见如综合感冒药、胃肠用药等。
开业药师沈采颖指出,台湾非处方药品的市场占有率,在健保制度实施前为23%,但近30年健保制度下,看诊取药变得方便,已萎缩到5%以下,与其他先进国家呈现鲜明对比。以美国为例,非处方药品耗用数量占全部药品60%。
她提到,根据美国研究,民众每花1美元在指示用药上,1年约可为健保支出节省6至7美元,但台湾因健保太方便,导致国人每遇到小病就去看医生,为的就是取得便宜的健保药,变相影响指示药品生态。
中华民国学名药协会名誉理事长黄柏熊表示,国内有许多药品存在「发很多张药证,但实际仅1至2家药厂生产」的情形,因此只要有1家药厂的产线遇岁修或因品质问题停产,就直接影响到市场供应量,也是这次大缺药的原因。
为何国内药厂不愿生产药品?黄柏熊认为,健保给付价格太低是主因,目前仅处方用药有给予地板价,指示用药多数无地板价保障,很多药1颗不到1块钱,厂商无利可图当然不愿意生产,他直言,「许多药厂这几年都不做药,都改生产保健食品还比较好赚。」
即便处方用药有设地板价保障,但黄柏熊指出,仍然有许多药价低到很不合理,基本上1颗药价只要低于2元都不符成本,且健保地板价已10多年未调涨,这10多年下来原物料、水电、基本工资都上涨多少了?健保署却仍然每年定期砍价。
如何避免未来再次发生缺药危机?沈采颖认为,应让指示药脱离健保给付,回到完全自由的市场机制,只要厂商有利可图就会不断生产,不过这也牵涉民众的用药习惯改变,并没有这么容易推动。
前健保局总经理张鸿仁也表示,价格是缺药问题的根源,当民众偏好特定厂牌、不喜欢替代品,但健保使用统一药价,当然会有问题。他认为,应采取「差别式部分负担制」,恢复市场机制,有助于解决缺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