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说的读者在哪?

影视带动科幻小说有明显成效,例如《沙丘》原着如今依然热卖。图为《沙丘:第二部》剧照。(华纳兄弟提供)

《三体》作者刘慈欣曾说,科幻小说这种「类型文学」,重点不在自我表达,而是更需要「面向读者」,即便受到各奖项的肯定,但最实际的肯定还是赢得读者,「销售数字远比得奖重要」。在台湾,出版社和作者也想问:科幻小说的读者在哪?

《三体》主编王正纬指出,2008年甫推出繁体中文版时,反应并不理想,直至去年将由Netflix改编成电视剧集的消息公布后才热卖了一波;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一向被誉为「科幻圣经」的《沙丘》,编辑的普遍心声是:科幻类型小说在台湾不吃香,甚至要打着其他类型小说旗号,反而好推动。

博客来的统计数字可看出影视带动科幻小说的明显成效,《沙丘》在第二部上映后销量激增,已登博客来近3个月科幻小说排行榜亚军;《三体》在Netflix上映后的一个月内销量激增,比起上映前增加了约8倍,目前站上第一季科幻文学畅销榜冠军。随着科幻影视作品改编成功,新译版科幻经典作品也陆续推出,如《三尖树时代》、《时间机器》等,显示科幻文学市场仍在持续发展。

王正纬也指出,影视作品扩大了科幻小说的读者群,但台湾也一直有一群科幻小说的爱好者,在脸书社团上持续推广与讨论,据他观察,「这群读者的黏度和购买力都很强」,尤其近年电子书更为普遍后,可明显感受到科幻读者往往会入手电子书,解决了过去买厚重的小说会有空间不足的问题,也可以说,「科幻小说读者是对电子书高接受度的群体」。

除了外译作品受到科幻迷的喜爱,台湾本土创作也在持续尝试,如2011年高翊峰的《幻舱》透过避难室场景,书写人如何面对要逃避的事物;吴明益的《复眼人》描述在未来,巨大的垃圾漩涡袭击台湾东海岸引起的生态浩劫,揉合科幻、奇幻与现实,在纯文学与类型小说间,尝试出更多元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