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年底迎来体检高峰,一旦发现肠息肉该怎么办?
每年到了年底,往往是体检的高峰期。一些人会在做消化内镜时发现息肉——这个息肉到底要不要紧?有没有癌变的可能?下面,带大家来了解下结直肠息肉防治的知识。
结直肠息肉是指生长在结肠或直肠黏膜表面,并向肠腔内突出的一类隆起性病变。这些病变在未明确病理性质前,通常统称为息肉。结直肠息肉可以是肿瘤性或非肿瘤性的,包括腺瘤性息肉、炎症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等多种类型。其中,腺瘤性息肉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癌前病变,约90%的结肠癌都是从腺瘤性息肉逐渐发展而来。
一项研究数据显示,从正常黏膜到晚期恶性肿瘤的转变,中间会经历息肉、腺瘤、上皮内瘤变和早癌等多个病理过程,这一过程可能长达数十年。因此,早期发现和处理结直肠息肉对预防结直肠癌具有重要意义。
一、结直肠息肉的症状与诊断
大多数结直肠息肉在早期并没有明显症状,因此常常被忽略。当息肉较大或发生癌变时,患者可能出现大便次数增多、黏液便、便秘、腹痛、肿物自肛门脱出、贫血等症状,偶尔还会出现肠套叠、肠梗阻等。
由于大多数结直肠息肉没有症状,因此诊断通常依赖于结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是目前结直肠息肉诊疗最常用的手段,通过内镜可以直观地观察到息肉的位置、大小和形态,并进行活检以确定其病理性质。
不是所有的结直肠息肉都会癌变。腺瘤性息肉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癌前病变,但其他类型的息肉如炎症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等也有一定的癌变率,但相对较低。因此,发现息肉后应及时切除并进行病理化验,以确定其是否有癌变倾向。
二、结直肠息肉的发病原因
结直肠息肉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包括饮食、遗传、肠道炎症、胆汁代谢紊乱等多种因素。
1、饮食因素:长期进食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性饮食者,结直肠息肉的发生率明显增高。脂肪摄入过多,特别是膳食中脂肪类成分超过40%,是形成大肠息肉的一个重要因素。相反,食物中纤维多则有助于降低结直肠息肉的发生。
2、遗传因素: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约有10%的患者具有家族患癌病史。家族成员中有人患有腺瘤性息肉时,其他成员发生结直肠息肉的可能性也明显升高。此外,某些多发性息肉的发生也与遗传有关,患者可能从父母生殖细胞内遗传得到有缺陷的抑癌基因。因此有家族遗传病史的患者需要引起自身重视。
3、肠道炎症:结肠黏膜的慢性炎症病变是导致炎症性息肉发生的主要原因。肠道长期处于炎症状态,溃疡面周围组织愈合形成疤痕或导致肉芽组织凸起,逐渐收缩,形成息肉。这些炎症病变多见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以及阿米巴痢疾、肠道血吸虫以及肠结核等等。同时,大便中粗渣、异物等其他因素或者长期便秘者经常服用刺激性泻药反复刺激肠壁也会破坏肠黏膜,形成息肉。
4、胆汁代谢紊乱:胆汁酸及其代谢产物脱氧胆酸和石胆酸具有诱发结直肠黏膜产生腺瘤性息肉或癌变的作用。胃十二指肠溃疡行胃空肠吻合以及胆囊切除术后患者,大肠内胆汁酸的含量增加,可能增加息肉的发生风险。
5、基因异常:家族性息肉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特定的遗传基因突变,特别是APC基因的突变。这种基因突变会导致细胞生长失控,形成息肉。
总而言之,结直肠息肉作为肠道内的一种常见病变,如果不加以控制,有可能发展为恶性肿瘤。然而,通过积极调整生活方式,不仅可以有效预防肠息肉的发生,还能控制其进一步发展,做好生活方式的全面管理,可以大大降低肠息肉的发生率。
三、如何调整生活方式预防肠息肉
目前,重要且行之有效的生活方式调整有如下几种:
1、健康饮食
饮食是影响肠道健康的重要因素,选择绿色有机食品。
其次,饮食应清淡,避免过多摄入咸而辣的食物,以及过热、过冷、过期和变质的食物。年老体弱或有某种疾病遗传基因者,应酌情吃一些防癌食品和含碱量高的碱性食品。
同时,要少吃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减少红肉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膳食纤维经细菌发酵所产生的短链脂肪酸,可能对结直肠有保护作用。
2、规律作息
生活规律对于预防肠息肉至关重要。不规律的生活习惯,会加重体质酸化,增加患肠息肉的风险。良好的作息习惯,包括早睡和保证充足的睡眠,建议成年人每晚睡眠时间在7-9个小时为宜,最好在晚上11点之前入睡。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身体修复和免疫系统的强化,降低发生肠道疾病的风险。
3、戒烟限酒
烟草和酒精是肠道健康的隐形杀手。吸烟和饮酒会增加患息肉和肠癌的风险。因此,戒烟限酒是预防肠息肉的重要步骤。戒烟不仅能降低癌症风险,还能改善整体健康状况。而限酒则能减少酒精对肠道的刺激,降低息肉的发生率。
4、积极运动
运动是预防肠息肉的重要手段。运动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帮助体内有毒物质的排出。同时,运动还能增强胃肠蠕动,改善便秘,避免粪便在大肠内停留时间过长,刺激肠黏膜增生,从而引发息肉。建议成年人每周进行3-5次有氧运动,每次不低于30分钟,每周的总运动时间达到150分钟左右。如健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打羽毛球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5、乐观心态
情绪与胃肠道健康密切相关。长期处于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压力过大的状态,会影响到胃肠功能稳态,增加炎症,使肠黏膜受损而形成息肉。因此,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应对压力,对预防肠息肉具有重要意义。当出现不良情绪时,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深呼吸、听音乐、积极的自我暗示等方式来放松心情,舒缓压力。
6、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胃肠镜检查是预防肠息肉的重要手段。胃肠镜检查可以直观观察肠道黏膜的病变情况,判断病变的性质是良性还是恶性,并在发现病变后进行活检,进一步证实病变的性质。
四、结直肠息肉的治疗
发现了结直肠息肉也无需紧张,应根据息肉的大小、数量和病理类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治疗方法:
1、内镜治疗:内镜治疗是目前结直肠息肉的常规治疗方法。根据息肉的大小和病理类型,选择合适的内镜切除方式,如活检钳切除、冷圈套息肉切除术、热圈套息肉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分片切除术(EP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等。内镜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2、手术治疗:对于经病理检查证实有癌变或疑有癌变、内镜下无法完全切除的息肉,以及腺瘤较大、数量较多密集分布于某一肠段的患者,应采用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可以彻底切除病变组织,降低复发和癌变的风险。
3、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用于辅助治疗和缓解症状。例如,对于有炎症性息肉的患者,可以使用抗炎药物进行治疗;对于便秘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通便药物以保持大便通畅。
结直肠息肉切除后有可能复发。部分患者肠息肉切除后仍易复发,而且复发时发生的位置和性质都可能不一样。因此,切除后需要定期进行复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复发息肉。结直肠息肉切除后需要根据医生的嘱咐适当休息,休息时应避免长时间卧床导致静脉血栓,尽早恢复日常活动,1个月内不能进行负重工作及剧烈运动。具体休息时间还需根据个人情况和医生建议进行调整。
另外,结直肠息肉切除后,需要定期进行复查。复查内容包括结肠镜检查、病理活检等,以评估治疗效果和及时发现复发或癌变。复查频率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如有复发或疑似癌变,应增加复查次数。通过定期复查,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复发息肉,降低癌变风险。
结直肠息肉是结直肠癌的重要癌前病变,其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饮食、遗传、肠道炎症等。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筛查和及时治疗,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结直肠息肉的发生和发展。
大家一旦发现结直肠息肉,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进行适当的护理和复查。通过综合防治,可以降低结直肠癌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