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哲涉弊「菁英养成的缺陷」 学者:渴望成功忽视手段正当性
▲民众党前主席柯文哲。(资料照/记者林敬旻摄)
实习记者石嘉豪/台北报导
民众党前主席柯文哲因在京华城、政治献金假帐案中涉弊,遭检方求刑28.5年,在经过两次重金交保后,北院昨(2日)还是裁定「羁押禁见」。成大电机系教授李忠宪今(3日)在脸书以「柯文哲的崛起与没落」为题指出,柯文哲或许是台湾教育制度的一面镜子,映照出「菁英养成的深刻缺陷」,若原生家庭对孩子有极高的期望,不容许「失败」的存在,这样的压力可能让柯文哲形成一种对成功的极端渴望,进而忽视手段的正当性。
李忠宪提到,有不少人认为柯文哲如果不出来从事政治,自己当个医生,日子也可以过得很好,不会有牢狱之灾,尤其被羁押四个月之后,先是交保三千万,追加四千万,最后还是再关起来,这样的过程真的匪夷所思。
李忠宪点出,他大学第一志愿同学的家庭很多都是威权主义,当一个人的目标,大部分都是由父母师长的期待和社会的掌声所驱动,这样的人生一定在某一天会自己产生怀疑而崩溃,面对这种状况,除非有深刻反省的契机,要不是害怕思考、虚无缥缈,不然就走入宗教。
面对柯文哲案件的发展,李忠宪分析,若一个人从小在一个强调服从权威、压抑个人意志的家庭长大,可能会让这个人对极端权威,如毛泽东式的独裁产生某种程度的认同或崇拜,并将专制视为有效的管理方式,而忽略其对个人自由与社会公义的破坏。
当父母过于看重升学和名次,可能会忽略对孩子的品德教育,李忠宪认为,这就导致孩子视成绩与成就比法律与道德更重要,甚至可能出现一种「结果导向」的思维模式。
基于这样的推论,李忠宪强调,柯文哲就是一个很特别的例子,重考三次才能如愿念台大医学系,成为台大医学系的教授,充满自信,但可能隐约又觉得自己比不上同学。
李忠宪观察到柯文哲的原生家庭,对孩子有极高的期望,不容许「失败」的存在,这样的压力可能让柯文哲形成一种对失败的极度厌恶和对成功的极端渴望,进而忽视手段的正当性。
此外,李忠宪表示,柯文哲呈现出来的,就是高学历,但欠缺法治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这是成长在专制体制、党国教育和威权家庭三合一之下的产品。
然而李忠宪也感叹,柯文哲居然可以在交保之后,和众多证人抱抱直播,后续在法庭上呛声北检「你们就是要关我」,法院总算让柯文哲如愿以偿。
李忠宪强调,看柯文着行事风格和收钱的样子的确目无法纪,这可能是由于过度自信,也可能是对失败经验的免疫化,认为法律和规范无法真正威胁到自己的地位。
李忠宪引用尼采《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这本书在批判当时德国教育体系的功利化和机械化倾向,这本书提及「我们的教育机构培养的,不是文化人,而是『实用人』,甚至连这种实用人也只是徒有其表」。
李忠宪进一步说明,这本书也提到,「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帮助学生接近真正的问题,那些与生命、艺术和存在相关的伟大问题」。李忠宪不禁思考,柯文哲的崛起跟没落,其实是刚好像这样的人抓住一个历史的契机,教育的目的应该塑造柯文哲之类的菁英吗?
李忠宪表示,如果一个人成绩很好,最后却走向虚无主义或毫无良知,这样会是好学生吗?他认为,尼采批评教育机构培养的只是「徒有其表的实用人」,正是对这种现象的尖锐注解。
最后,李忠宪说,柯文哲的崛起,或许只是台湾教育制度的一面镜子,映照出「菁英」养成的深刻缺陷,如果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塑造真正关心生命与社会的灵魂,那么柯文哲的崛起与没落正提醒我们:成绩优秀的学生若无中心思想与社会责任,最终只会迷失于虚无主义的荒原。